十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培训,给我们培训的老师讲到她在清明节这一天收到了一条信息:祝你清明节快乐!她赶紧给对方回信息说:你以后千万不要再给我这样的信息了,记住,也不要给别人发。太吓人了!
一提到清明节,我们的脑海里很自然的跳出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文字摧开的悲情,清明的基调似乎应该悲伤且沉闷。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清明节的含义。清明节的别称有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与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常常重叠,清明重健康,上已重狂欢,寒食重祭祖,寒食和清明又紧紧相连。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三个节日在唐代基本融合在一起了,清明节逐渐包容了另两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
唐朝时,寒食节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还保留着皇帝赐百官新火的仪式。到了宋代,寒食节的名称还会被人提起,比如苏东坡写有著名的《寒食贴》。
唐朝诗人韩翃的写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写的正是寒食节,宫廷的节日氛围。
在民间,影响更深远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贵族,跟随晋文公重耳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其间在缺粮挨饿时,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掌权,遍赏臣僚,却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秉性清高,于是携母隐居到绵山上。晋文公知道后再三请介子推出山都没成功,便放火烧山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坚守不出,竟被烧死在了山里。为了悼念他,晋文公就下令禁止在介子推被烧死的日子里生火做饭。于是,禁烟冷食的寒食节便成了纪念和缅怀介子推的节日,后来又逐步把纪念介子推与早已存在的扫墓祭祖习俗结合在了一起。
寒食节除了早期的禁火冷食、扫墓祭祖外,历史上还有荡秋千、掷骰子、抛球、打马毬、蹴鞠、斗鸡、踏青、插柳、放纸鸢、吃枣团等民俗活动。与此同时,寒食节还有多达数十种的节令食品,一些品种流传至今。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记的便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他和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溪水边宴饮游玩的场景,被后世传为佳话。
杜甫的《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描述的正是上巳节的盛况。
从诸多民俗文化活动看,清明节是庄重肃穆的,也是热闹欢快的;清明节既表达着我们对祖先的敬重和缅怀之情,也代表着我们战胜悲伤和困难的勇气以及拥抱春天、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