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专利运营的热潮中,高校老师如何让自己手中的专利变得更值钱?
最近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其中谈“稀缺”、“刚需”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受启发。由此想到,如果把这个概念用到专利中,人们对于什么样的专利更值钱就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目前为止,全国有效发明超过200万件。其中,高校有效发明专利超过79万件。面对如此巨大的专利存量,大家都会感叹,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发明就不值钱?
关于成果转化的种种问题,不再赘述。这里重点从供需关系角度提供一个思考维度。
专利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私权,是一种垄断权或独占权。对于同一智力成果,不允许有两个或量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例如,两个相同的发明,根据法律程序,只能将专利权授予其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专利具有天然的“稀缺”属性。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专利技术为什么就不值钱?更何况,高校的这些专利,很多都是国家的重大专项、国家基金资助研发的产物,可以说这些技术“血统高贵、出身名门”。
然而,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需求”。物以稀为贵的内涵是,能满足别人需求的“物”,越稀有,就越珍贵。显然,价格由需求方决定,而不是供给方决定。对方购买你的技术,是因为你的技术能解决他的问题,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带来巨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高校研发人员自己一般看重的诸如:技术的出身是“973”、“863”或“重大专项”,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研发意义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研发投入博士、硕士人数众多;甚至也不是,获得了政府科技奖,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技术属于是”国际先进“。
搞清楚了这个买卖关系、因果关系,提升专利价值也就有了方向。从前面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第一,进一步提升“稀缺性”;第二,进一步“满足需求性”。
1.如何提升“稀缺性”。
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是专利法明文规定的。但是,如果存在其他的发明创造,和你的发明创造虽然不一样,但是也能满足同样的需求。也就是说,你的专利是众多产品或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存在替代性方案,就不符合“稀缺性”的要求的。必须是你自己手中的“唯一”,就是这个领域中的“唯一”,或者,其他替代性方案全部在你手里,没有你的许可,别人就是不能出于商业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许诺销售等,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稀缺”。
因此,申请专利时,就要注意以下4点:1、写专利要尽量用上位概念去概括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而不是占据一个具体的点,留下众多有替代机会的方案。2、围绕核心专利做好布局,把其它可能的实现的"路径"全部纳入囊中。3、优先申请产品专利。同样的产品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去生产,寻求方法专利的替代方案,要比产品专利的替代方案容易的多。4、专利布局尽快能的往“上游布局”,上游专利往往具有基础性,后续的改进技术很难绕得开。
2.如何“满足需求性”。
从需求方——企业的角度看,专利无非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面子或者资格问题;第二,竞争、经营问题。
考虑到要申报高企、应对项目验收、提升企业形象等,企业也会要一些专利,从企业购买这些专利动机上看,企业出价不会很高。但是,企业确实存在这样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前低价专利交易如此频繁的原因之一。
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在市场上如何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在发展中如何保有较强的自由经营权?高校科研人员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开发技术,布局专利,那么其获得专利,在专利权稳定的情况下,其价值一定会大大提升。由于解决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后面另写文章阐明。
总结一下,专利价值提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第一,制造真正的稀缺性,形成真正的垄断;第二,满足刚需:解决企业的竞争、经营问题。如,建立技术壁垒,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逾越;专利布局得当,产品市场较大;在相关领域,经营生产不受限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