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的书是《暗时间》,作者刘未鹏。这本书对我的学习、生活、社群运营和工作上都有很大的启发。
这是本是有关认知系统和习惯养成的书,教我们如何利用暗时间来有效地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关于作者刘未鹏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
刘未鹏说:
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
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这是本关于认知系统和习惯养成的书,教我们如何利用暗时间来有效地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一、暗时间
1、什么是暗时间?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是书本一合上,你又记住了多少呢?
你有没有觉得书是经常翻看,但领悟不见得有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单纯地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推理。只有依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暗时间。
打个比方,一台计算机,在装载系统之后被搁置一边,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是系统空闲进程。运行系统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思维时间即是指大脑在运转、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
比如你走路,买菜,洗衣,做饭,坐公车、吃饭,甚至睡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常看和读的东西。
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效应。就像往缸里倒水是一样的,刚开始的一两滴是看不到变化的,但是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试想一滴一滴坚持到最后,结果我们是可以预见!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看似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充分被利用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时间,通常人们很容易忽略暗时间。而有效地利用好暗时间可以提高你学习、工作的效率。
2、如何有效利用暗时间?
能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无形中比别人多出一大块生命。他们总能有效地运用时间,最大程度地挖掘时间所能创造的价值。
1)时间利用效率和专注力
为什么有些人整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但是真正做好的事情却很少?这就和做事的效率有关。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重要习惯。
所谓专注状态是指,当我们在处理一项任务时,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达到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作“心流体验”)。
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中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或处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从而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
比如我们在读书时,难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打开浏览器,刷一刷社交网络,十分钟后想起来还要继续工作。在浏览网络的时间里,关于读书那部分记忆已经被抑制了。
对大脑而言,切换任务需要热身时间,也就意味着,在进入原先的工作状态前还存在一个缓冲的时间。
这样看上去只给大脑放松了十分钟,实际上可能会耗费半小时。
如果我们每工作一会儿就忍不住刷上一段时间手机,那么看似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实际投放到工作里的可能只有4小时,甚至更少。这就导致了效率低下。
切换任务需要热身时间,所以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要专注于一件事情去做,才能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做事的效率。正如猫叔所说的“抗扰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那么,完全进入状态后,又涉及另一个决定我们工作效率的概念,即思维体力,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专注状态能保持多久,这对我们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要求。
游戏、嘈杂声、氛围、社交网络、手机都可能成为时间流逝的致命杀手。而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
2)学习的密度与专注力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也就是俗称的追求,这时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李阳英语的学习中,许多人学了快10年的英语,其开口的时间还不如在集训的7天内开口的时间长。也就是说,尽管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密度极低,结果乘起来还是低。
我们太容易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心,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而正因为难,少有人做到,而那些做到的,就都变成了牛人。
专注力为什么会对学习效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人一种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
有时虽然表层意识被其他事情占据,但浅意识能将时间无形的利用起来了。这种无形中的时间利用日积月累可以产生宏大的效应。
3)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等待总是使人焦虑,进度提示可以看到做一件事的动态变化,降低等待耗时的心理感受。
比如在社群做活动,我就喜欢事前做个进度条,这样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就变得非常明朗。随时知道自己在走在那一步,减少了急于求成的焦虑。因为我知道,走完这一步后还要走几步就能完成。
猫叔在分享“年度十力”中,第一条就提到了战略力,在战略上偷懒,行动上会很惨。战略就是你的目标,你的行动指南,在全年的大目标下,细化出每个月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设定每一天的小目标和小任务。
如果没有这些小目标,整个年度目标的状态就只有“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年度目标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如果没有细化成每月的小目标,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在漫长的等待中未果,会消耗你的耐心,让你产生“这个年度目标什么时候才能完?”的疑惑。
给这些小任务设置Deadline,这样分割以后,我们在整个过程消耗精力的心理感受会远低于实际值,因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都象征着一个里程碑,会给我们带来成就感,进而更有动力,激发出我们更多的生产力。
进度条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样有帮助,在规划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时间在被切割以后,零散的供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变多了,你可以有机会反思和总结。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反思和总结就是要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思考复盘,正如猫叔所说复盘才能翻盘。
我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碰壁不同的次数之后会退出。许多时候,我们的放弃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害怕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而进度条能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做出靠谱的时间估计,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也就不会被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的退出。
而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最后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功,因为专业技能的增长和投入有效的精力是成正比的。
4)如何有效的记忆与学习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
我们平时在学习和记忆的时候也经常听到类似的提倡: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实际上是更容易记住和提取出来,知识还是那些知识,此外用自己的话复述也常常触发与自 己的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而编码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
记忆的质量有高低,什么样的记忆和学习是更有效的?作者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① 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正如大家在读书营所体会的,一本书读1遍和10遍是有很大区别的。
② 创造回忆的机会
• 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经常和朋友交流讨论,说说一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也能学到新的东西,你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东西,并且彼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我想猫叔让我们读完书以后给大家做分享的目的就是源于此吧!创造回忆新学到的东西的机会,从而使学习更加的有效。所以来分享你读过的书会强化你对书本记忆。
• 整理笔记
经常整理你的笔记。整理之前的笔记,一来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二来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如果你没有笔记,现在开始。
• 书写
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的“串”起来。大大的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平添很多记忆的提取线索。
• 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我们总是难以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自己的教训。一个弥补的办法就是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处境,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他们的感受,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
• 抽象和推广
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强大的归纳推理能力。或者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学习一个新知识。如果你能举一反三,那么这样的学习会更加有效。
• 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观察和比较,本身就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将别人的经历,或通过阅读和观察得来的经历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常常能够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论。
5)时间和效率
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呢?
• 兴趣使人更容易专注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会非常专注的学习。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
• 重要的事情优先做
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放一放,否则的话就整天被所谓的紧急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了。
• 重要的事情要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做
比如读一本好书,或者掌握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地太琐碎,否则看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与联系。
• 要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碎片化时间虽然零碎,但是有效利用起来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 重视知识的本质
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年来不变的东西。
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不过时。
• 重视提前积累强大力量
计划定长一点,自然就可以多获得准备的时间。设想你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
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差别是巨大的。一个五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准备时间五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五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很大的效应。
反之,如果每次总是盯着明天要做的事情去准备的话,那么你的准备缓冲区永远不会超过一天,答应到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
• 抬起头来
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他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
• 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吧
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理解的感觉,很多时候只是假象,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的多少是很有价值的。
• 有时间吗?看本书吧!
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的汲取新知识。
• 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
选出最近认为对你有价值的书,然后每天看一点,并利用走路,吃饭,乘车或者其他暗时间来思考看过的内容,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思维改变生活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我们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
日常生活里我们总是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并往往察觉不到框架的存在。舒适,有时候意味着停滞,有时候甚至是枷锁。当思维进入到一个舒适圈以后,趋利避害的本能(抑或称之为惰性)会让思考就此停止,我们便开始习惯性地按照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难以创新,还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式”,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式已经不适应了。
认识到大脑认知的局限性,我们要承认认知的局限,并学会从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并且,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因为学习与反思,是人类最强大的能力。
在意识到思维有可能存在的枷锁以后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弄清楚思维固化的原因。
1、思维固话的原因
1)视野的狭隘是思维固化
一定程度上,过去经验的累积和尝过的甜头会使我们目光变得短浅,从而放弃对事物的深入探索,对我们而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保持学习的状态,拓宽眼界。
猫叔说的读好书,见牛人就是拓宽眼界的最好办法之一。
2)思考的浅尝辄止也会导致思维的固化
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才能找到解决方法,而思维固化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态,是要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的一种思维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能获得的信息,包括媒体、微博、朋友圈,很多都是垃圾信息。绝大多数人活在垃圾信息堆中而未发觉。
学会运用逻辑和理性去辨别什么信息是垃圾信息,发现这些信息里的“逻辑谬误”,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媒体、权威、他人带给你的信息,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开启了批判性思维。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首先,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或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不是陷入怀疑主义,什么都不相信了。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
其次,听取多元意见,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优越的,但这也绝不是一定要全盘接纳别人的意见。
最后,理性判断。
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纵,能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做出明智的判断。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解决问题、采取行动。
这听起来可能简单,但当我们面对复杂的问题和各种信息,能迅速、敏锐地识别出是不是存在非黑即白的谬误,有效质疑,并找到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现在,尝试从你的舒适圈跳出去。保持思考,保持阅读,抓住问题要领、遵循逻辑规则、不断质疑和反省吧!
其实猫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能让我们跳出舒适区的社群,在这里有各种思维的碰撞,以及各种观点的融合,使我们的思维固化得到解绑。牛逼的社群是成长的标配,这已经被无数猫友见证过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道理都是浅显易懂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阻挠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行动,是执行力。正如猫叔叔说不去做,然并卵。不去行动,你永远都不知道成功原来近在咫尺。
在行动之初,会有各种各样来自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便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进而产生“我可能不适合做这件事”的念头。
这时候,善于趋利避害的大脑总能找出一些借口,让我们心安理得地放弃。
我们对自己自身的条件和身边的环境再了解不过了,却总倾向于把将失败归结于外在的条件对自己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察觉到,这是大脑在为我们的怯懦开脱。
事实上,放弃不是因为你不适合,而是你根本没有尝试着努力一下。事情堆积如山也不是因为事情多,而是因为你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总是错过Deadline或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不是因为所谓的拖延症,而是你的懒惰。
辨认清楚大脑出于自我保护而撒的谎,撇开这些糖衣炮弹,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去探索和完善自己。你会发现,做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那么,现在开始,着手去做吧!
如果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为什么不试着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
在书写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笔端流淌出的信息上,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它的记忆。书写就起了缓存思维的作用。
书写自己的思想是一件容易产生 “心流体验”的事情。在书写的时候,大脑逐渐进入推理分析模块,一切不愉快的情绪、烦躁感都会逐渐消退,你的眼中和脑中都只剩下一行行正在写下的文字。
我想猫叔让我们把读过的书写下来,并分享出来,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书写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2、我不想与我不能
我们对良好的习惯养成和正确的时间管理都明白,那阻挠我们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学对此有个概念,叫“自利性归因”,就是把好事都归结于自己的英明智慧,而把所犯的错误归结于客观因素。更精确地说,就是将好的结果与自己的行为建立联系,而忽视坏的结果与自己行为的联系。
事情开始往往是这样的:你发现自己想做某事,但你同时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做这件事或做不了这件事。
“想做”与“不能做”这两个冲突的念头是难以共存的,它们如果一起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的话就会不停地折磨你。当你被折磨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你的内心就会做出一个选择,是改变“想做”还是改变“不能做”。
改变前者很简单,并且意味着不需要再有时间精力的投入。但后者很难,因为它需要你继续去完成这件事情。
当你决定放弃“想做”,选择“不想做”,一旦心理上开始动摇,认为不那么想或者不想做一件事情时,自然就会发现一些不想做的原因。
当你说服自己不去做是因为“不能”而非“不想”后,在心理上你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中途放弃而感到内疚。
但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努力“去做”,是为了增加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而不是为了一个确定的成功。不要以可能的失败或自以为的“不擅长”作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为不去努力,那就永远不会成功。
无论什么事,大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小到做好一道菜,第一步都要告诉自己,“我很想做好这件事,并且我能”。
这些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我们不懂,却经常被我们忽视。原因与这个道理本身无关,更与人们的智商无关,而跟我们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有关。
在意识到这些以后,我们当然也需要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我们实现目标的“助攻”。比如:
①趁着热情,把“开头难”度过
②总结一下最近学习的新知识或者读一本书吧。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互联网上吸取新知识。
③制订简单的阅读计划。
④好资料从问题开始,根据主题来查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主题。
⑤只读经典的书。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物以稀为贵,人才作为资源的一种,也是同样的道理,而稀缺性,换种说法也可以叫做不可替代性。一种资源也是稀缺不可替代性就越强。
作者认为以下的知识技能组合时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
① 专业领域技能
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自是不用多说的。
② 跨领域的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表达沟通能力,等等。
③ 学习能力
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实在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所以独立出来。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④ 性格要素
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好奇心、自信、谦卑等等。
总结
《暗时间》像是一本生活工作学习的宝典,凝聚着作者所积累下的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合理地规划利用好暗时间,可以让我们的思维生命得到延长。
这本书从思维、认知的角度帮助我们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意识到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