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高中毕业了,一个人在云南的穷游。我来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看着一砖一瓦,都写着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2014年,当我刚刚进入广工,望着匆匆忙忙的人们,我迷茫了——这四年,我会不会变得平庸……除却每天按部就班的课室,机构,宿舍,我很多时间都盲无目的地在学校操场跑步、在校道散步,恍若四年就如此。我时常在想,当我离开了,我会留下什么?我会变成什么模样?同时我也想,像我一样迷茫的同学肯定不少,也不仅仅只属于广工——在2014年,高校的毕业生达到720万,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依旧良莠不齐,因此,每一个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17年,迷茫了三年,所有人的心开始躁动,大家都准备投简历,实习。到了公司,各种新鲜劲,各种磕磕碰碰。每一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好不容易挤上一台公车,瞌睡着迷糊着坐了一个多小时公车到公司,来到公司,看着大家都忙忙碌碌的,自己又不知道干些啥,又或者遇到问题也措手不及,抑或者在前辈吩咐下处理些琐碎事儿……一段时间下来,没感觉到自己能够实际参与到工作。每一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总会想:可能只是我的经验太少了,可能是我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回到宿舍,已是深夜。
我时常在想,对于很多个像大一我一样迷茫的师弟师妹,我能够做些什么?对于像大三的我一样躁动的同学,我又能做些什么?首先,问题的根源是学校教育的缺陷,一来没有使我们觉悟到告诉学习的意义,可能这根本的原因是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差距有点远吧,二来没能让我们可以实际解决问题,可能是这根本原因是学校的课程大纲是割裂的,但是实际工作中是各个知识点互相交叉的。当然了,至于学校为什么不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深入可能就涉及到教改的深水区,里面到底有哪些错综复杂的利益链关系链,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可是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我们成立了工作室,一来我们定期给大一的师弟师妹讲我们学到的知识,学到的经验,也带着大一的师弟师妹参加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二来我们也尝试开始和大三的同学们一起做一些商业项目学术项目,钱虽然不多,但总算可以明白怎么样才算真正的项目。
我经常思考互联网的根本问题,没有Tim Berners-Lee对万维网的开源,可能就没有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的根基是开源精神,换句话来说就是共享和参与,而我们能否共享我们的项目或者知识,而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和学习,一方面可以对我们的自身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社区更加活跃,带来更多更有生命力的项目。
2018年,我也要走了,我也希望在我离开学校的时候,我的师弟师妹们也可以传承我们的事业,可以带着更多的师弟师妹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体验真正的工作。虽然我解决不了“钱学森问题”,甚至连我们学校的更多的其他的迷迷茫的师弟师妹们也无能为力,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可以带动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学生,就可能可以为我们学校,甚至为我们的教育做一些小小的改变。通过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领导和教授的推动,还有学生的努力,我们的教育才会一点一点的改变,正如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孩捡起海滩上的鱼,把它们送到海里。有人说,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孩说,每救一条鱼,海里就多了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