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在讲台上发表过“不要道德”这样的言论,那时正着迷于边沁的功利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学说。
大概大家年轻的时候的时候都倾向功利主义,年轻的时候对人与社会比较有信心。
年纪越大越熟悉偶然,不确定,不能确定不确定性的不确定,人的软弱,理智的软弱易受诱惑,庞大复杂到说不清好坏的组织,混沌,不可预测。回过头看,功利主义高估了理智,超人学说高估了人性,不但不适合推广,就是留作自用似乎也太高估了自己。
于是越来越珍惜道德,康德式的道德。
说到底你不可能算出自己每一个言行举止的社会效用。
你只能肯定,如果人人都遵循某一套规范,好比树的每一个芽尖都趋向光,最后大概会有一棵非常美丽的树,有百分之七十的芽尖守这个规矩,树不会倒伏,有百分三十,也不至会死。只能这样。
你能指出某一根枝条其实有更好的选择,但总的来说,你不会是比这一套简单的规则更好的设计师。
你说用三个士兵的生命去拯救一个是不值得的,那是你在挑剔一根树枝,你忽视了这支军队,这个民族从趋光性中的获益。
“不放弃同伴”, 总得来说这是一条减少伤亡的规则。
聪明的人想给一条规则加上一千种条件,“不能撒谎,除非。。。”“不能杀人,但是如果。。。”“不放弃同伴,在。。。的前提下。”功利主义的信徒,他们相信数学。费心设计,让总效用更大一点。
但规则必须简洁。 条件越多我们软弱的心灵寻找借口的机会就越多, 一条规则渐渐失去力量。 这就是当年看《围炉夜话》,《小窗幽记》的感想, 这个民族打磨了数千年的道德,圆润光滑到似乎怎样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