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商平台、网红主播催生了直播带货,并成为电商热潮,涌现了像李佳琦、薇亚、辛巴等带货大网红,日带货销售额动辄就能过亿,远超一些大型卖场。近日与几个网红、做直播电商的朋友闲谈,据说,今年辛巴严选的带货销售要达到1500亿,个人身价也超过20亿。不管这些民间传言靠不靠谱,但事实上业内已公认这些人的带货能力,而且辛巴团队在武汉疫情期间还捐了1.5亿的现金和物资。
由于带货爆红,大家也都纷纷效仿、纷纷带货,县长、局长、老总以及广电的主持人都加入带货大军,做起了带货主播。广播电视产业涵盖两种最基本的市场商业形态,广告和电视购物,一个是品牌传播,起到间接拉动市场作用,一个是现场达成,起到直接销售作用,抑或兼而有之。如今,广告下滑、传统电购被电商取代,造成了广电经营困难。直播电商与电视购物从商业形式上看似差别不大,然而效果迥异。当广电主播纷纷改做带货主播、从一个平台走到另一个新平台的时候,更要理解这个新商业的本质,做好转型的准备。
首先,传统主持和网红主播角色不同。网络是平的,网络是去中心化的扁平散播,传统广电是中心化的官方传播,一种是扁平形状,一种是金字塔形状,基于两种不同传播平台的主持人和网红主播本质上天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简而言之,说话不一样。如何做到一样?放下身段,主动适应用户,而不是观众。如果想让用户认可你,买你的东西,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就要像一个网红。这一点,广播专业院校没教过,需要重新自学。
第二,传统主持和网路主播面对的人不一样。一个是观众,一个是用户。即使他们都可以称作粉丝,主持是为了向观众传递信息和制造娱乐,可以称之为信息消费,另一个则主要是为了商业目的,是商品销售,当然也不乏娱乐成分。哪怕都有娱乐,也不一样。所以,能不能把你的观众粉丝直接转化成消费用户,难!两个不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目的,也就决定了两个不同的销售效果。网络粉丝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和状态,是电视观众难以具备的。不是说消费者变了,而是生态和场景变了。好像有个大导演说过,一个仅在镜头上演过电视剧的演员,一到话剧舞台,演技瞬间归零。
第三,电视购物和网络直播,两个商城的系统成本大不同。电视台承担着制作、传播的大成本,有限的制作空间和线性的播放方式决定了电购商品附加值必然高企,售卖方必须要分担这些成本。而网络平台成本是平台方承担的,平台方希望人群越多越好,成本并不足惜。而网红主播根本不用考虑这些,一个人、一间屋、几部手机分分钟就能搞定成百上千万的粉丝。在商品类别上,大多上量的带货商品价格也就在百元上下,价格也是榨干水分,惠及粉丝,更加有利于非理性消费的产生,这点恐怕传统电购难以做到。平台战略本身就是建立买卖直连的透明机制,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水分过多,难以形成消费信任,时间长了还会让你掉粉,这个时代,“粉”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珍惜的。所以,什么商品好卖?必需(未必刚需)、可比较、没有水分。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一句话成就了一个新的商业时代,这也是一个门槛变低的商业时代。各种平台的建立纷纷为这个新商业时代加持赋能,催生了一个个新的现象级的市场奇迹,涌现出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平民网红”、带货明星。作为广电,不管你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这股大潮中,既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坐以待毙,先进去,边干边学,多少不管,分一杯羹。否则就成了高英培、范振钰相声《钓鱼》中说的:这拨儿过去了。
可是,下拨儿还能赶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