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不少简书上的优秀文章,无论是散文的悠长隽永,还是故事的一波三折,很多对人性的深层思考。无论是文章,还是文章的作者,他们的耀眼光芒要我敬仰,也衬得自己的写作愈发黯然失色。
不禁反思我的日更意义。
如果说这些优秀的文字创作者是老天爷赏饭,或者百炼成钢,我总感觉他们才是真正的写作,而我的琐琐碎碎,充其量就是写字,还亏了是机打,如果要手写,真写不了这么多,因为不仅字难看,而且提笔忘字,好多字我竟然一点也想出来长什么样子。
想到我努力的天花板远不及文学高手的起点,我突然觉得我手头的、曾经还有点小骄傲的、这十七万字的积累轻飘飘的,如果有风吹过,恐怕转瞬就烟消云散。那我还要不要写呢?我问自己。
回看自己过往的日更文字,都是波澜不惊的凡人俗事。
我自己年过不惑,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生在好时代,也有不错的因缘际会,一切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即便经历过一些事情,也都是很小的挫折和跌打,拍拍灰,抖抖尘,人生的小车一直保养得不错可以继续开,所以写不出来什么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苦难悲歌,至于那些狗血的剧情,我自己不曾经历,也不是很敢兴趣,压根儿就不会看,自然也写不出来吸睛的效果。
所以当我翻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笔,莫名地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先生笔下都是民风民俗的小景小情,眼目所及也都是普通日子里的每一个众人习以为常的角角落落,同学、街坊、师长、家人,在先生清淡、精致的笔触里缓缓走过,走得自然,走得诗意。
一样的凡人小事和花鸟鱼虫,在既博闻强识又兴趣广泛的先生眼里,都是有趣好玩儿的,即便是时代带来的苦难,也都可以被先生拿来调侃自嘲。
同样的,最近在翻阅的《我们仨》,杨绛先生也没有使用很多华丽丽的词藻,就是简单平淡的叙述,却也带给读者共情和共鸣。
比如,书中的回忆从新婚夫妻初到牛津开始。远在异国他乡,离开了父母的庇荫,二人感觉战战兢兢,但又相依为命。
“笨手笨脚”的丈夫不会打蝴蝶结,不会拿筷子,“原始烹调”的妻子不善厨艺,不识谷物,尽管夫妇学识远在我等素人之上,但是对生活的打理远远不及常人。
可是这种拙笨,丝毫不影响夫妻二人的生活乐趣,先生跌倒了摔掉半个门牙,夫人说他是亲吻了大地;饭后二人的散步谓之冒险,一起去发现生活里的奇奇怪怪。
过日子的家长里短,没有因为学者名人的光环笼罩就云泥之别,相反温情真实的写照却愈发激起读者对两位名家大师的喜爱和敬佩之心。
别人有别人的优势,有他的优秀,有她的精彩,但是除了欣赏和学习,都不应该影响我写下去的心情。
我的文笔是为我自己代言,即便简单平淡,记录的却是我所有生命中的过往,日子不是因为过了才有意义,而是因为被记住。
想想这几日萦绕在心头的烦恼,因为羡慕别人的文学水平而自己又写不出来的沮丧,我竟有点释然了,文笔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先勇敢地记录下来,这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的优秀了。
06-19 日更17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