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前,有两件事印象很深。
一是关于同情心;(可能发生在8-9岁,时间实在久远)
二是关于自信心和主动说。(发生在7/8岁)
同情心
班主任老师在一次讲课中,讲台踩空,胳膊肘骨折,当时老师痛苦的表情历历在目。孩子们都吓坏了,我记得老师坐在地上抱着胳膊整个身子前后晃,一定非常疼。
不知是谁叫了其他老师,老师被搀扶起来送去医院。
现在想来,第一个冲出去找救援的孩子,才真的是沉着冷静,应变能力和大局意识真的强,天生具有领导才能。
话说回来,当其他老师暂接替教学时,班里好几个孩子哭了,记得很清楚一个女生哭的特别痛,说实话我没有哭,不是没感觉,但没有那么深刻的难过。我说不清这是不是冷血或缺少同情心。我知道对方受伤很难过,也知道同情他帮助他,但是不至于和受伤的人一起痛哭泪流。
当时看到很多孩子哭泣,我没有眼泪,感觉自己有点不入群。所以印象很深。
这样的事,我的逻辑是“受伤—救治—养护—引以为戒—提醒亲戚朋友注意防范”。
不表现出难过,不是真的没感觉,只是不同的方式处理情绪。
自信心和主动说
另一件事,关于自信心,当然,当时那么小不知道这关于啥。
一二年级有一次技能比赛,有缝纫、歌舞相声等项目,不知道有没有折纸、画画这些了,实在记不得。
大家都要报名,我就报了缝纫,比赛缝扣子的速度,从穿针引线到缝好打结。
不知道正在看文的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那时的我,觉得缝纫不算技能。我羡慕会唱歌跳舞相声演小品或者画画的人,只觉得缝纫没什么技术含量,人人都会做。所以即使做的快,也没觉得多兴奋。
以现在的心态来看,缝纫怎么会没有技术含量呢?从大了说,大师级的裁缝是祖传的手艺,会设计、会剪裁、有各种缝制的技法。从小了说,穿针引线缝制,对7岁的孩子来说,做得好,难道不是动手能力强吗?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撕报纸、手指捏小物(小豆子、小扣子等)、筷子夹花生小豆等等,锻炼眼手合一的专注。
如果7岁时候,我肯问一句,问问父母,缝纫是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相信爸妈一定会给我指出正能量的方向,让我更有信心。只可惜,小时候的我,什么事都闷着,带着乌云走过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