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站长期间,虽有很多不足,但感觉最强烈的还是:孤立无援。想把论坛做的更大更好,自己能力有限,也不懂如何与他人建立合作。
后来,个人站长时代走到末期,获取流量越来越难,而且除了广告没有其他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个人站长关了网站转行。
此时,我的论坛也遇到瓶颈,流量越来越小、管理团队流失、氛围大不如前,我也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也觉得论坛这事再做下去意义也不大,想寻找新出路。这时就开始了第二段经历:自主创业。
这个项目是:益动体育社区。现在web端还在,但主攻app,后面会具体说。
一、为什么做
1.团队
如上文所说,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但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项目,比找对象难多了,所以当我遇到阿和(暂且这么叫他)的时候很开心。
他是一个兴趣广泛、人缘很好、特别聪明的人,是业内很早的一批产品经理。和我一样的是,都是理想化的、很执着、很专注的创业者。单纯是因为喜欢这件事,所以才想方设法做好。
成为朋友之后,他说服我一起组建团队,创业做事。我想着,爱好、追求、年龄都相同,而且分别擅长产品和运营,也很互补,就答应了。
2.项目
我们要做一个运动爱好者的社区,成为线下活动的线上需求载体,具体模式见下文。我对这个方向非常认可,也很感兴趣。因为早想摆脱之前以足球为主题、以话题为形式的传统论坛模式,
还让我兴奋的是,我们决定不实用当时的开源程序,而是独立设计和开发产品。这样我就可以实现我想要的功能,不再受千篇一律的Discuz限制了。
3.创业形式
我认为,兼职就算不上创业。因为你没有全身心投入,没有去钻研去折腾去拼,怎么可能有进展;因为你都不肯投入资金和时间,你怎么说服伙伴和投资人相信你。没道理的。
于是,我决定辞职,专注这一个项目。
4.没有更好的选择
很可能有这种情况,我问你为什么选择他作为你的男朋友,你会说他帅气、聪明、有进取心、对你好等等,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都不愿提起,那就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对于这件事,我相信对我、对阿和来说,都是这样。肯定不是最理想、最好的选择,但可以接受。
当时我的情况是,论坛衰落我无力回天、想去互联网公司打工但连面试机会都没有、不喜欢做销售虽然那两年赚了房子首付的钱。
二、产品模式
1.定位
益动体育社区,是一个运动爱好者线上交流互动、线下组织活动的社区
2.目标用户
①爱好广泛的运动爱好者
②一线城市
③22到40岁之间
④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人群
3.核心价值
找到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在线上交流、在线下一起运动
4.产品形态
①模块介绍:
a.圈子:建立主题兴趣圈,如足球、滑雪、羽毛球
b.场地:各项运动的场地信息库和用户评价,如南山滑雪场
c.活动:指线下活动,如篮球、夜跑、轮滑
d.论坛:大广场,全体用户的开放讨论区
②各模块关系:
a.圈子:发布帖子、图片、活动、关联场地
b.场地:发布评价,也可以发布活动、关联圈子
c.活动:发布回复,也可以关联圈子和场地
也就是说,看似圈子场地活动是三个模块,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好处是解决了信息流通的问题,坏处是用户不知道哪里是操作源头,产生困惑。
③盈利模式:
a.电商。因为兴趣集中,且容易形成讨论和互相影响的氛围,商品是运动相关的装备,适合植入。不用自己卖货,分成就行。如果做成,会是比较早的社区+电商的模式。现在看是老掉牙了,但对于当时来说还是很有前景的。
b.品牌植入。与品牌商合作,将品牌作为活动或话题的主题,植入到产品模块中,类似于当时的facebook page、新浪微博的企业微博、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在益动就是知名滑雪、跑步的装备品牌,让用户在里面交流、晒、参与主题活动,精准的提升品牌。
以上两种方式,都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用户量级的前提下。所以,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再说盈利的事。
附一张图,大家随便看看。UI都是七年前设计的,别嫌土。
三、我做了什么
我负责运营,在产品刚启动时,重点是用户增量,社区氛围是其次。当时我认为用户增量有两个解决办法:线上推广和线下拉人。
1.线上推广
①豆瓣小组
益动和豆瓣小组的用户契合度高,都是一线有消费能力有追求的白领,至少运动类小组的是这样的。我当时用自己的帐号加入了各项运动最活跃、用户最多的小组,先在里面发帖活跃混个脸熟。然后就开始发软文or广告贴了,主题大多是
有没有一起来和平里打羽毛球的
联赛在即!XX足球队招募了
【长期有效】每周到鸟巢滑轮滑
等,符合豆瓣小组用户找活动的需求,帖子里都有很具体的信息,然后附上益动的链接,说报名必须点击这个。当时持续不断的拉来很多人,这算是个有效的手段。
偷偷说,有些运动,我是用美女帐号发的,效果特别好。当然了,不能忽悠用户,参与活动的确实是美女。
②贴吧
贴吧的效果不好,原因是贴吧屌丝多,毕竟百度的核心用户是小城市的;而且贴吧用户的需求是线上交流,不是找线下活动的。
我在贴吧用了和豆瓣不同的推广方式,用有信息量、热门话题的软文,附上链接那种,疯狂发,企图复制之前推广自己论坛时的效果。但发现点击和留存都很差,算是失败了。
其他网站、QQ群、群邮件的效果都不好,我傻眼了。
2.线下拉人
在线下去找单个用户就没啥意义了,因为益动是玩圈子的,所以我的策略是找组织。比如经常一起打羽毛球的一群朋友、一个足球队、一帮滑雪爱好者,这样的。
主打用户的需求点是,在益动可以建你们专属的圈子,发活动通知会更方便,活动完了还能发帖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照片发上来,交流非常方便。
我和阿和分别都去不同运动群体中拉人,发带网址和介绍的名片,然后回到线上再跟人家互动。
就说一个具体的事吧,我们出钱组织了一个足球联赛,赞助球衣(背后有益动品牌)和球场钱,但要求联赛球队都把线上大本营搬到益动上来,联赛制度、积分榜射手榜、赛程也在益动上,每场比赛之前队长必须在益动发布活动,结束后回来发总结和照片等等。希望绑定球队在线上的需求,毕竟线下不可控。
直接说结论吧,效果很不好,联赛期间各球队是按照我们要求来的。联赛结束之后就流失了。
下图是这个联赛的圈子。
四、经验教训
1.需求
当我面在设计产品功能的时候,激动万分,认为用户使用起来会很爽,可以在我们这里做这个做那个,但当事实摆在眼前时还是傻了(用户粘性差,易流失,如足球联赛的例子)。
我问过很多用户,自己也反思了好久,发现根本问题是,用户在益动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这个事,可能是伪需求。也就是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个产品,即使我们觉得好用。
用户还是会使用QQ群、电话、群发短信,来实现组织活动的需求,线上讨论更不是刚需。单纯只是更便捷、更好用,并不是给力的点,能让用户放弃之前的习惯。这就是伪需求。
网购和用滴滴叫车,是改变用户习惯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衣食住行是硬需求,如果产品的模式足够给力,是可以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的。所以我认为类似于分享交流、装逼晒图,这种在某种场景和心境下才会做的事,且贡献门槛很高,这些都不是硬需求,做起来会很难。
2.团队
在第一段经历是已经提到过团队,主要是单枪匹马的痛苦。这里还要说团队,因为默契的搭档太难找了。
阿和很出色,找不出什么具体的缺点,甚至我退出的时候他愿意用工资来补偿我。但我一直觉得我们之前缺少共同语言和默契,他也缺少对我的信任。在决定不再继续做益动的交流中,我表示他不够信任我,他也直截了当的说出我运营工作的不给力,说『我甚至不能给出用户对一个新功能上线后的反馈』。
现在回想,他说的没错。益动当时没做起来,我的责任很大,运营完全没做起来,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连节奏和套路都没有。
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我俩互相没感觉,不够默契。就好像两口子结婚几年了,一直没什么心动的感觉。
3.时机
我退出后去找工作了,不久后他也去上班了,益动就放在那里,他业余时间在玩。几年后,移动互联网兴起,益动开始做app,用户和品牌提升都很快,今年被乐视体育投资1500万人民币,并会利用乐视资源帮益动做推广。
在web2.0、SNS概念最火的年代,我们开始做PC益动,同时也有非常多的新兴社区诞生。当时创业氛围比现在好很多,而且互相交流和讨论的气氛特别好,大家写博客,参加聚会,而且不会像现在O2O这样烧钱砸用户。
可惜最后活下来的没有几家,两三年过去后,创业者又回去上班了。我想,那时不算是个好时机。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很多产品赶上了在自己垂直领域的红利期,获得了很好的用户增长和资本支持,这就是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这个项目,我的能力欠缺和非刚需是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团队和时机一直都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益动现在过的很好,我也很开心,也感谢这个产品给了我这段经历。
这次经历,让我觉得创业真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且对能力和运气要求太高,很畏惧。所以有了第三段经历,加入到一个有人脉和资源储备的产品,跟着一个资深的前辈参与创业,这个下一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