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文人当中少有能文能武的人。他能征善战、深谙兵法,拿笔能写诗、拿剑能杀敌。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原字坦夫,后参加起义军改字幼安,在带湖一带隐居时又号稼轩。
他出生的时候,中原已经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力主抗金。所以他的词大多是写希望祖国统一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统治者完颜亮大举南犯,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金人的压迫奋起反抗。
这时辛弃疾二十二岁,也召集了大约两千人,跟随耿金抗金。当时金人由于内部矛盾,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开始向北撤退。于是辛弃疾奉命南下向南宋朝廷联络。然而,他搞定一切,在回来的路上听说耿金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群龙无首,溃散不成军。
辛弃疾真的是气得不行了,快马加鞭赶回来,迅速召集了五十多个人袭击了好几万人的敌营,硬生生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回来了,交给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处置。不得不说辛弃疾真的是太豪横了,借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的英勇表现曾受到宋高宗赵构的赞赏,宋孝宗即位后也曾想收复失地、一雪前耻。于是辛弃疾便开始了他在南宋朝廷为官的生涯。
他初来南方,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并不了解,一心报国,曾多次上书抗金北伐的建议,例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很有用、很受好评,但当时的朝廷并不愿意打仗,因此反应却很冷淡。
现实真的是很残酷啊,纵然辛弃疾有着出色的才干,但他是'南归人'却得不到重用,加上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惹得官场主和派的不满,于是他受到了排挤。
他被派往各地担任转运使、任地方官员,虽然他都干得很不错,但这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他深感落寞,感叹岁月流逝,壮志难酬。
此后多年,辛弃疾辗转各地,官场起起伏伏,依然得不到重用。
宋孝宗淳熙元年,他将任安东抚司参议官,此时的他已经南归八九年了,还是一介小官,闲来无事,他登上了建康赏心亭,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气象宏伟,有山有水。楚天千里辽远空旷,秋色无边;江水东流,不知尽头在哪里。"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一句是写山的姿态,放眼望去,这些山像美人的玉簪,又像美人的发髻。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就想到了那些沦陷的国土,想来愈加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渐渐西沉,孤雁声声哀鸣不时传到了赏心亭上,听的我内心是一阵一阵的难受,想起了那沦陷了的故乡以及现在的朝廷,内心感到无限悲凉。
看着这腰间杀敌的宝刀,一寸一寸的抚摸这赏心亭上的栏杆,可是谁能明白我此时的心情呢?辛弃疾把那种空有一腔抱负此刻却无法施展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秋天到了,想起故乡苏州的鲈鱼味道鲜美,张翰(字季鹰)便辞官归乡,秋风四起,就连大雁都知道飞回故乡,而我呢?
漂泊他乡,故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下。我该怎么回去?时逢乱世,许汜忘怀国事,求田问舍,去拜会陈登时,陈登对许汜很是冷淡,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不解,刘备解惑世人皆为国事担忧,而你忘怀国事还求田问舍,陈登当然冷待你,要是我,便让你睡地上。
辛弃疾写这句并不是批评谁,是说自己定然不会向他们一样。自己回故乡必定是收复失地,荣耀而归。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可惜的是流年易逝,朝廷偏安一隅,风雨飘摇。北伐遥遥无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久久不能实现。随着年岁渐增,怕只怕到时候已经无力再报效国家,效命疆场了。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女子,来擦掉那英雄失意的泪水?无人理解,世无知音,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整首词都抒发了词人对流年易逝的感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人理解的苦闷。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