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彗星?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最有名的彗星哈雷,因为英国的物理学家埃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到他的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他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
1994年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世界上最新最完备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在我国春秋时期。记录:7月有星被入于北斗,就是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自秦始皇7年公元前240年到清宣统两年1910年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共有29次,并符合计算结果。哈雷彗星的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次回归的时间将是2061年7月28号。届时我们又可以看到这颗活跃的彗星在夜空中闪耀了。其实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星体。当彗星靠近恒星时,彗星的物质会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存在,彗星总是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一般长几千几万千米,最长能达到几亿千米。形状看起来像扫帚,所以又有扫帚星这一俗称,科学家们在追踪一颗彗星时发现上面一些化学残留物,通过分析后发现彗星的主要成分是氨、甲烷、硫化氢、氢化氢和甲醛,所以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酒精、苦杏仁、臭鸡蛋和马尿的综合体,还被称为是一颗颗脏雪球。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绕太阳运动的彗星有1700多颗,那么彗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目前绝大多数彗星被认为是来自冥王星轨道附近的柯伊伯带,以及距离太阳接近一光年的奥尔特云。在奥尔特云这片包围着太阳系的球状地带。大约漂浮着1000亿颗彗星,他们的起源就还要追溯到太阳系刚形成的时期了,太阳系还很年轻时,彗星随处可见。并且经常与刚形成的行星相撞,地球上大量的水可能就是以前与彗星撞击得来的,而这些水孕育了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生命。此后的40多亿年中,在太阳系比较中心区域的彗星,或者因为与其他天体相撞或是受到太阳辐射的蒸发几乎消失殆尽,最后都徘徊在太阳系的边缘。
彗星撞击图片
这1000多亿颗彗星中的少部分,偶尔因为太阳系附近路过的恒星影响或受周围行星的引力射动,或者彗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离开了他们平静无辜的轨道。开始一场前往太阳系内的冒险之旅。当彗星进入太阳系的雪线附近,太阳辐射强到足以使彗星表面的冰物质挥发,彗星正式进入活跃状态。挥发出来的物质就被拖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到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能在夜空中探索到他了。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我用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力量中的轨道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将在许多年后再一次回归,而非周期彗星。拿的是单次票。回到太阳系边缘后,就不再回归,我们与它只会相遇一次周期,彗星在穿梭太阳系内外时也会付出代价的。有的彗星过于脆弱,还没到太阳附近,就会因为过强的喷发而瓦解成许多碎片。有的到了近日点附近,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灰飞烟灭。再无踪迹,被称为烈日彗星,而有的彗星会在一次次回归中耗掉部分物质,长此以往,终有一天也会消失不见。还有的彗星会经历更多变故,可能会在旅行途中受到木星等大行星的引力射动,改变轨道,进入另一场未知的探索。
1994年,就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慧木撞击事件,一颗名叫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在飞向太阳系内层的途中受到木星的强大引力,直接在太空中分裂成21块碎片。其中一块宽约4公里,接二连三的碎片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向木星撞去。整场撞击事件持续了5天多,相当于130多个小时内在木星上空不断地爆炸了20亿颗原子弹,释放出约40万亿吨TNT烈性炸药爆炸时的能量。如果这些彗星碎片撞击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荡然无存。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场千年难遇的天象奇观,正在太空中运行的空间望远镜和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等。也都投入了观测,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当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这么来势汹汹。在去年的7月,一颗彗星造访地球。在热闹的北京市区,大西北的戈壁沙漠、阿尔卑斯的山谷小镇,以及加拿大北部的绚丽极光中都可以找到他惊艳的身影。而下一次想要再见到他。就是67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从照片来看,流星和彗星都有尾巴,但他俩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类天体,流星是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尘埃,在天空中就是一闪而过。彗星的直径能有几百米到数公里,在天空中可以随着地球自转,研究彗星在科学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留下来的残留物质。可能保留了大量的重要信息,通过研究彗星中的物质,就可以推测太阳系形成时的组成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形成机制。而且科学家根据光谱分析发现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