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问长平之战是一场罕见的消耗战,那秦国为什么非要打这场仗呢?
我们要先来分析一下战国七雄的格局。
秦国方面。经秦惠文王、秦武王多年经营,秦国已经据有关中陇蜀之全部,具备向东兵出中原的能力。秦昭襄王时期,在位五十六年,其五十三年都在与战国其他六雄征战。此时逐鹿中原,吞并六国的战略目标基本形成,并不断蚕食其它六国国土。
齐国、燕国方面。长平之战前,苏秦这个大忽悠,受燕王所托,潜入齐国,劝说齐闵王攻宋。齐王在三次用兵之后,终于拿下宋国。但是其他几国看到齐国灭宋,也隐约看到了自己也有可能被齐国灭国的下场。齐国得一国,而使其他六国为敌,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此后,秦、魏、韩、赵、楚联军攻齐,齐军大败。燕国倾全国之兵攻齐,几致齐国灭国。此后,田单复齐国。至此,齐国国力大衰,六国唯一可以与强秦较量的齐国自此没落。齐国和燕国由于世世代代互相攻伐,互视对方为虎狼,此二国已无暇顾及其他诸国。
楚国方面。秦昭襄王通过渑池之会稳住赵王,集中主要兵力,由白起、司马错等将领攻楚。并攻取了楚国都城郢都,烧其先王陵墓,迫使楚国将国都北移至陈。此时,楚国受到重大的军事打击,虽然其国得以留存,但经此一战,楚国再也没有与秦国争雄的能力。
赵魏韩三国方面。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位。由于三国同出一家,在战国早期,三家尚能同进同出,有外敌侵略,三家互为帮衬,形成同盟共同抵挡外敌。但是到了赵惠文王时期,由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军事发展得很强大,在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不断攻打魏国、韩国,蚕食两国土地。自此,赵国与韩魏两国产生离隙。而秦国连续四年攻韩魏,斩杀敌国20余万,严重削弱了韩魏的有生力量,韩魏此时闻秦色变,亦不敢主动用兵于秦。而赵国未偿出兵相助,赵国与其他两国关系日渐疏远。
长平之战初期,秦国先打韩国,韩国军事水平本身就差,经秦国打击,只有上党之地求和。而赵国接管上党后,直接与秦国冲突。在接连受挫之后,赵孝成王没有努力促成魏楚合纵抗秦,而是选择与秦国讲和,并派使臣出使秦国。秦国在接待使臣上大做文章,高规格接待,高调宣传,使本来准备出兵救赵的魏、楚、齐以为秦赵将会和好,此时出兵反而会惹祸上身。于是各国持观望态度。
秦国一边加紧攻打上党,一边通过高规格接待赵国求和使臣,以此来迷惑各国。但秦国与赵国打上持久战的时候,其实当时各国也都在打小算盘。秦国势强,赵国军事力量也不弱,这两个国家打三年还不够,要是能打上十年才好呢。到时候无论谁胜谁负,这两个国家都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其余几国便可以趁虚而入。所以,哪个国家都不愿打破秦赵两国的平衡,希望他们斗个鱼死网破。赵国之所以派使者去秦国求和,估计也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后来事实证明,赵国在拉锯战中,国家物质供给及财力方面的弱势要远远大于军事方面。
秦国何尝不知消耗战对一个国家的损伤呢?但秦国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这场战争,主要原因有四个。
其一,秦国东向兼并主要要干掉楚、赵、韩三个国家。楚国之前已经打残,不足为患,先留着,灭了他只是个时间问题。随着多年征战,韩国和魏国军兵已被秦国打怕了,韩魏军队已经没有和秦军作战的信心和能力了。存在的障碍只剩下赵国。 当时秦国以外的国家,秦军只在和赵国对抗中吃过败仗。秦军在对赵国用兵时基本上互有胜负。在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只有赵国还有着抗衡的能力。如果秦国的格局不是整个天下,估计也不会和赵国打这场消耗战。但是,秦国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把赵国也打残,在秦国想灭掉他的时候就能灭掉。所以,秦国必须要打这场仗。
其二,机会难得。之前秦国和赵国战斗,基本上赵国都能找到帮手合纵抗秦。秦国虽然有实力,但是一国单挑两国或三国,也是没有胜算的。如果陷入多线作战,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但这次,燕齐两国互相牵制,楚国无力西顾,赵魏多年互战,两国敌意甚浓,韩国自身难保,而赵国在外交上屡屡犯错,导致无人救助赵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秦国终于可以单挑赵国的机会。所以秦国必须打这场仗。
其三,上党之地战略位置重要,占的此地便可占据优势地形,俯瞰中原。在秦国的战略上,上党这个地方十分重要,必须拿下来,所以这场仗必须打。
其四。上党本是韩国要献给秦国的,但是赵国插手捷足先登,这让战国后期的老大秦国面子上很不好看,如果此地不争,何以做老大,所以秦国必须打这场仗。
抓住时机,把握机会,秦国必须要打这场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