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进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则在论孝悌,之前有子在谈,可见儒家对孝悌思想的重视。
这段话是《弟子规》开篇之语。
如今很多学校在推行“经典诵读”活动,都将《弟子规》奉为经典,其实谬矣。
孩子们以《弟子规》先入为主,以为这几句的最初出处为《弟子规》,不知其源初在于《论语》本则。
最初读什么书,是为人生打根基的,要谨慎为儿童选择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长者,谨慎做事,讲究信用,博爱众生,亲近仁者。
这一层意思仍旧在谈个人品德的修养,孝、悌、谨、信、爱、亲。
孔子强调谨慎做事,关键在强调为人诚信,不可随意应诺别人。前几则也有“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自省,仅是基于信的考虑的。
泛爱众,也许是在谈博爱的精神,如今的青少年虐猫虐呀这也不鲜见,拐卖儿童打断儿童胳膊碰瓷的人也有耳闻为了利益,很多人丧失悲悯之心为了名声很多人丧失廉耻之心,看伐树木乱开矿厂,捕猎野生动物,等等都非爱众的行为。
亲人者呢?亲土豪这种侵权规则中,忍者只有孤芳自赏吧,下棋找高手是一种追求,也得看是否像下棋,想提高技艺,不为此而为才为利为名者自然不亲人,而来清空方兄官老爷,具体爱陶后鲜有闻,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何,在于人是否有做忍者,是否在乎的性?要寻找同样尺码的人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品行修为达到一定高度后再谈文化修养,品德重于智力上的上文是讲究秩序的体育部好处产品,至于跑出水平,但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李天一儿时,据说书法不错,但由于,家庭溺爱成为官绔子弟,成为阶下之囚于家庭与社会都是复姓事件。
教育学生也当从品德思想为根基再谈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只注重本学科教学,最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思想渗透不注重品行习惯培养的教师,只能算作教书匠,不能算教师不能算作真正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