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如何养出七彩光?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建阳市各地(原隶建宁府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


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建盏养出七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釉面吸收了茶垢,表面形成一个折射面,进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样的光泽;另一个说法是茶汁和釉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铁+碱),改变了釉面的分子结构,所以色泽发生了变化。


建盏的烧制采用氧化烧和还原烧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氧化烧容易形成玻化保护层,镜面效果好,表现最明显的是兔毫,这种釉色基本是养不出七彩的效果的。而采用还原烧的,以油滴为例,在釉面修复过程中会形成如毛细血管般的细微气孔,这样茶汤能够渗入釉面,也就有可能养出七彩效果。


绝大多数兔毫以及少部分油滴是养不出来的,只有晶体表现活跃的釉色才可以。宋代建盏多为兔毫,当然宋人也没有养盏这个说法,选用建盏是因为当时流行点茶,茶沫呈白色,这样建盏的黑釉就能够凸显茶色。


我们现在追求养盏,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在相对可控的温度和氛围下,可以烧制出晶体表现活跃的油滴。也正是因为晶体表现活跃,才使养出七彩成为可能,所以能养出七彩的首要前提就是有晶体质感。


根据小编经验,临近建阳的武夷山所生产的岩茶是很好的选择,原因在于武夷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等多种矿物质,还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A、D、E、K、B1、B2、B3、B5、B6、H、C、P和肌醇等,除A、D、E、K较难溶于水外,其他均为水溶性维生素,泡茶时可充分利用;也正因为武夷岩茶所含的这些矿物质,在我们日常使用建盏饮茶时,在高温冲泡的情况下,建盏釉表层的铁逐渐被氧化以及武夷岩茶里丰富的矿物质与建盏釉表面的铁起轻微的反应,在两者交替的情况下,建盏釉面日积月累慢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也就是七彩色。


岩茶油性较大,适合养盏


养盏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小编就有养过很漂亮的盏,但七彩色只是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我建议各位可以多种茶叶混合着养,这样养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建盏在养的过程中,颜色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一般,对于新用的建盏,需要做一些清洁,或用牙膏或用清洁布擦拭,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开水或茶汤浸泡约半小时以上。这样,建盏釉面也就清洗干净了,你想喝什么茶都可以了,泡啥喝啥!这一点,不像紫砂壶开壶那么繁琐复杂。


平时,每天喝完最后一盏茶,再用开水冲洗,去除附着在釉面上的茶垢,然后将建盏自然放置,通风便可。这样做的原因不言而喻,使用干净的茶盏喝茶,让你心情更愉悦。


时隔三两日,就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可用清洁布或牙膏清洗)。只要常用建盏喝茶,并且保持釉面干净,过了一段时间,你会看到釉面渐渐的出现了七彩宝光,或蓝或紫或红或青...个中感受只有亲自体会才能理解,并非些许言语能解释得通透的,这也是当代建盏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易盏堂:建盏养出的七彩并不是茶垢!真正的七彩原来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建盏使用久了,尤其是不注意日常清洁的盏友,在建...
    散淡老生阅读 5,824评论 0 0
  • 新手必看——建盏快速入门 “民艺坊”之前的文章,主要面向对建盏已经产生兴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有盏友问道,跟完全不...
    民艺坊阅读 20,203评论 0 15
  • 建盏为什么能养出七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釉面吸收了茶垢,表面形成一个折射面,进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样的光泽;...
    思念的诗阅读 4,208评论 0 0
  • 关于养盏,相信有不少盏友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别人的盏都养的那么漂亮,养半个月怎么就出彩了?其实,如果你的建盏养不...
    宋韵建盏阅读 3,587评论 0 0
  • 久用建盏不注意清洁,就会在建盏内形成一层茶垢,但那并不是养盏养出的“七彩宝光”。 茶水没有喝完,长时间盛于盏中,或...
    夫物盏集阅读 12,0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