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乱飞,不敢下笔,纠结的点在于教育这个名词过于专业和凝重,让人无法三言两语下定义,也无法轻描淡写地表达清楚。曾经总以为只有那些著名的教育家说出的名言警句才算教育,而今自己成为担负家教责任的人母和学校教育的人师的双重身份之后,才发现教育其实在考验和筛选每一个参与或即将参与的人。
你曾思考过父母对你的教育影响吗?当了妈妈后,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我择性地看了不少书,有了一些理论指导,但慢慢才发现对我无形当中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我的原生家庭。我很庆幸,因为有一对这样的父母。他们没能给我很好的家境,却给我上了最宝贵的三堂家教课。
关于家庭教育的第一课,我的父亲母亲做了很好的“言传身教”。从小到大父亲都会一如既往地要求我们按时作息并且严格控制看电视的时间。他从来不会打骂我们,而是用和声细语的口吻说”明天还要早起,看电视到了八点就准时去休息或看看书吧”。候的我和妹妹完全没有反驳的勇气和借口,因为到了八点我们回房时爸爸也会自动关掉电视,为了不影响我们的休息和心里的不平衡。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小动作,但是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直到我们上大学。这是一件很多人自认为都可以做到的小事,但是你把每一件小事贯彻始终了吗?言传身教了吗?当你要求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吗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语言只有加上行动才有无穷的力量,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看书的人,那么首先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先成为那个人,然后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孩子自然心服口服。这是我感受最深也是至今一直在努力靠近的四字真经。
父母给我们的第二堂课便是教会我们有原则无条件的尊重、信任与爱。在爱的表现形式上可能父母有别,但是在爱的理念上从来都是高度统一。妈妈更像我们的朋友,而爸爸就像一位很有经验的兄长,他们都不是中国式“严父慈母”典型。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他们总是给予我们较大的独立空间,而不是一味包办代替。我和妹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起床做早餐,都说”懒惰妈妈勤快女”,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时的我其实也是有些埋怨,甚至羡慕别人家的全能妈妈。而今自己为人母后才渐渐懂得父母的初衷。以至于后来人生当中每一次关键或重大的选择,小到读哪个高中,文科还是理科再到后来的大学选择哪里,从事什么工作,父母扮演的角色都是尊重和信任的倾听者。他们只会说一句“只要你们自己真心喜欢,并且能够为之努力,无论怎样选择我们都会支持!”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守望。“守望”的意思是说,你不会越出我认定的那些危险地带,我在某个时候会把你捉住,再把你放回去,让人自由地游戏,让人自己往前走,让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进步的教育啊!而太多的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做着越权越范围的事儿,我们真该在管与不管之间把握那个度,这个度就是“守望”。
第三堂家教课是我感触最大也是觉得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都非常需要学习的,那就是“扬长教育”。我和妹妹出奇相似的遗传了父亲的某些基因,比如语言,酷爱英语。父亲当年是何其的热爱英语并且为之疯狂啊!迫于家庭原因读到初中毕业就没能继续求学。但是好多年后甚至到他结婚的头几年他的枕头底下还是会有几本相关的英文类书籍。他的遗传也好后天的熏陶和感染也罢,我们不约而同的完成了他当年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非他强求,也从未施压,而是我们刚刚好的默契和沿承。我有时会想这是怎样的巧合呢?难道没有原因吗?终于有一天我在教育的字典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一切的水到渠成是源于父亲的扬长教育。他细心地呵护着我们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盯着我们的短板和不足。我们都是偏科生,从初中开始就挺严重的,唯独对英语痴迷。但我从来没有因为害怕父亲责骂或者施压而担忧过,相反他总是会非常骄傲地夸赞我们的闪光点。可是当代有太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啊,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半点儿不完美啊,倾尽所能报各种培训辅导班就为了弥补孩子的那门”弱科“。也许这正是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别所在吧。中国人过多重视”补短“,要求孩子不偏科不要有弱项,要全能,对其个人的天赋和兴趣关注的太少。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扬长“,他们接纳并欣赏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并不断地使之发扬光大。是的,教育的本质难道不是发现而是改造吗?
所以,倘若你现在问我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或许只能回答出这三点吧。你是否真的能做到“言传身教”?你是否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一如既往地给予尊重,信任与爱的教育?你是否做好了守望的准备?你是选择“扬长”还是“避短”?我,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他妈,一个亦师亦母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学习并践行这珍贵无比的三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