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是华夏瑰宝,几千年的传承,博大精深。历史久远,语言的变革使庞杂的内容难免有误。用黄元御的话说:“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中景,四书之圣,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相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他梳理万综,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给后人一捷径。
《四圣心源》先从天地阴阳讲起,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也”;“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年有四季,地又有四方:东、西、南、北,中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将读者带进一个宏观的哲理世界。由宏观入细微,由病理到药剂。
黄元御,名玉路,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出身书香门第,名门之后,自幼就有报国宏愿。只因眼疾被庸医误诊左眼失明,绝了仕途之路。他发誓:“不能为良相济世,也要为名医济人。”并把满怀豪情陶铸成一首《咏风筝》诗:“命薄如纸数里该,姻缘全凭一线来。平生不爱云和雨,惟喜春风抱满怀。”二十年的行医生涯,由民间草根郎中,精进到皇宫御医,医著颇丰,十二部经典医书流传后世,在民间则被尊为“黄药师”供奉于庙堂。
黄元御首次进京为乾隆皇帝医病,即使有真本事也会战战兢兢,远比进京考状元艰难,更有生命之忧。野史轶事记载颇多,虽无法考证,但可以想见乾隆不会轻易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间郎中的。事后乾隆爷赐匾:“妙悟岐黄”,封为五品,委任为太医,可见黄元御的真才实学感动了皇帝。 短暂的五十三岁人生,仅凭一只眼的视力,阅读了浩瀚医学典籍,思考、实践,析微剖奥,剔谬辨非,撰写十二部医学经典,可谓耗尽毕生精力,英年早逝。但有传说不是积劳成疾,而是受惊吓而死。乾隆爷为救病危的皇亲,派他日夜兼程赶赴沈阳,他仅凭进门听到病人的呻吟,就断言是肺已腐烂,无药可医。血性的王爷不愿看着儿子忍受生不如死的病痛折磨,一狠心将儿子杀了。事后又心不甘,竟然剖腹取肺验证。虽然确诊无误,血淋淋的一盘活人烂肺吓得他魂飞魄散,胆汁四溢。一句直言竟要了一个人的性命,倘若误判王爷岂肯罢休,不仅是毁了一世清名,身家性命也难得保全!受此惊吓,自知此命休矣。
行医的艰难与行医的高尚并行。当代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先生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患者能将一切隐私、痛苦告你,甚至脱光衣服让你检查,确实视医者为神圣,为天使。
中医的治疗有时简便易行,而诊断、辨析奥妙无穷。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根本无法验证经脉、穴位的存在。是哪位高人如何发现的经络、穴位,以及起止和运行的途径?又是如何确定穴位的準确位置,针刺的深浅?真可谓非仙人不可为。
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经络、穴位不仅存在,以阴阳五行的理论治疗效果已被世人所公认,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但是,医术能近仙的名医大儒总是极少数,就是在当今的大城市也很少见到中医医院。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想以中医中药救民众于疾苦,仅靠几位享誉天下的名医是不现实的,除了依靠民间或基层的普通郎中,还需为国民普及一些中医中药知识。
医道博大精深,中医学与儒学并重。张大夫的一位高足钻研中医和国学,她的初衷是意在解除亲人的病痛,亲情激励她刻苦奋进事业有成,也造福了更多患者。《大医精诚》有云:“为人子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不知医为不慈”,勉励世人尽量掌握一点普通的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