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上的大奸臣,从大秦的秦桧开始到大清的和珅,每个朝代都要出一些。只不过有些朝代的奸臣名气很大,有些朝代的名气较小罢了。进出说奸臣,决对没有翻案的意思,他们干的那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唾骂,也必须把他们放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今天说奸臣的另一面,实际是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综合的看一个人。奸臣从另一个角度说,实际上是放错了位置的能臣。就像大宋的赵徽宗,当皇帝不行,但是放到书画界,那可是有名的大腕,无人不服。
奸臣也一样。人们有个思维习惯,认为奸臣就是做些坏事,出些坏点子,再干些卖主求荣的事情就行了,好像很简单,也很容易。实际仔细想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说大清的大奸臣和珅,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想一想,乾隆皇帝身边的那些大臣都肯定不是酒囊饭袋,很多都是当时的大学士,文化层次也很高。在说了乾隆皇帝可是一位名帝,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很高的。和珅能凭一个三等侍卫,抓住机会,通过展示采学,变成皇帝身边的侍卫,逐渐变成皇帝身边的宠臣。没有出众的真本事,可能吗?再说了,能和刘墉、纪晓岚斗的不亦乐乎,做对手的人,水平肯定也不差。要不然早被那些名臣打的不知所踪了。
记得在影视剧中,纪晓岚和和珅有一次对话。纪晓岚问和珅,“贪官污吏们把赈灾粮食换成掺杂了沙土的次等粮食,这等行为是否应该严惩不待”。“在赈灾粮食中掺杂沙土或换成次等的粮食,是为了救助更多的灾民”。和珅这样告诉纪晓岚。当然这些话中,有和珅为自己、为贪官污吏辩驳的成分。但是,仔细的想一下,这其中其实是有道理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发生灾害后,灾民和受灾不严重的民众是无法分清楚的,人只有实在饿了,才不会对食物挑三拣四,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就不会再做选择。反而那些基本解决温饱的人,对食物才会认真选择。想想近代,闹灾荒时,人们为了充饥,吃树皮、观音土的情况,就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