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第477天 20.9.24
陪伴“无所谓”的孩子不容易,问目标,都可以,无所谓,可是真的无所谓吗?好像不是,内心有很多的想法,对于老师,对于自己,有客观的部分,也有“迷之自信”的部分,当然也有迷茫疑惑的部分。
就是这样说着“无所谓”的孩子,在言语行为上,却有着非常“强烈”的外显反应,准确的来说,更多的是外显的“激烈”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行为,让人听着是有些“恐怖”的。
而这个孩子现在希望的是不要去学校,觉得管的太严,还不如自己在家学习,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真的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而且也很勇敢,敢于表达内心的不满,只是这个“不满”比较强烈,让人听着有些担心,好奇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呢?怎么就让孩子有如此的“不满”,因为这“不满”的源头老师,不是单针对的他个人,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同等对待,那是什么就让他有了这样的情绪与想法呢?还是说其他同学也有,只是“敢怒不敢言”?
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虽然说焦点不纠结,不追究原因,可也是希望了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的变化从哪里而来。回归亲子的互动模式,可能会让我们看到一些东西,各种控制,各种不满意,被挑剔被否定,不仅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变低,同时也会在无形被影响,也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各种挑剔各种否定,各种的不满意,希望可以有所控制,等等等等,这些可能是作为家长没有在意的部分。家长只是觉得怎么就学习不上心呢,动力不足呢,却没有看到自己所做的那个部分对孩子所形成的影响。
有时候孩子向外的反抗,也许就是潜意识中对于他的“控制者”的反抗,只是暂时他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去直接对抗“控制者”。焦点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期待,也许这也是孩子行为背后的期待。不过这些也只是看到外在表现后的猜测,如果可以,时机合适,需要和来访者去澄清。
这时能做的是什么呢?“先跟后带”,想到这个词,先跟随,认同,理解,他所有的想法也都是其来有自,有他的道理与原因,好奇怎么就想到这么做,这么做了以后会是什么感受,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当你感受了,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怎么想到这样做呢?还有呢?你的想法有人知道吗?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谁能知道?是什么让你希望他知道?他知道以后会是什么反应?可能会怎么说?怎么看?对你会是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可能是咨询师已经问过的,我暂时想到的也就这些。
只是觉得这样的孩子,能够“不畏强权”的去“做自己”是非常难得的,需要的可能只是把握一个度,那到底是不是这样,谁知道呢,得需要更多的交流与了解,只是这咨询难,非常考验,尤其是量表的信息又是“破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