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唐的文学史上,杜牧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其实,杜牧与杜甫,不仅是本家,而且都是三国名将杜预的后裔。两个人都享誉诗坛,也都怀有重整大唐河山的雄心壮志。不过,真正继承了祖先才华的,恐怕要属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牧了。
杜牧的才华有多高呢?
凭赋取士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唐敬宗年间,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广纳声色。年轻气盛、热血沸腾的杜牧有感而作《阿房宫赋》,他将阿房宫的建与毁,与秦王朝的兴衰联系起来,畅谈天下兴亡之理,文章一气呵成,笔力如钢。
唐朝科考,达官贵人是可以提前向主考官举荐人才,内定名次的。而杜牧就是凭着这篇《阿房宫赋》一战成名,争着为他通卷的人居然多达20几位!其中,最为卖力的当属太学博士吴武陵。
当时,崔郾作为主考官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为确保一举功成,吴博士煞费心机,特意挑选在崔郾前往洛阳监考的送别宴上做举荐。
到场之后,吴武陵开门见山:“崔侍郎,您是来主持科举考试的,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没等崔郾反应过来,吴武陵就字正腔圆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
崔郾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主考的崔大人吞吞吐吐地说,名单已经基本内定。吴武陵又坚持,状元不行,第二名总可以吧。可崔大人还是摇头。直到第五名,崔郾仍旧不应。吴博士再也忍不住,大发脾气,那么,就将杜牧先生的文章还给我吧!!崔郾这才勉强说了声:“如教”。
在唐代贡举诸科中,以进士科最受重视,也最难考取,因而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而杜牧进士及第时,年仅二十六岁。
登名《通鉴》
要说杜牧最大的成就,倒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成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写进《资治通鉴》的诗人。这部书包罗万象,为历代帝王必读书目,却偏偏除了杜牧以外,没有记载别的诗人,什么李白杜甫李商隐,统统不能拥有姓名。
因为司马光著史,目的只有一个:选择军政大事,以史为镜,汲取政治经验。而杜牧的《罪言》等文章,却赫然在列:
“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者。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为浪战…”
这是他对河朔三镇威胁中央,要求从军事上整治、消除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一篇政论文章。
司马光阅遍古籍里多少政治家睿智精明的言论,竟对杜牧这篇策论青眼有加,看来他的确是颇有政治军事头脑。
此外,杜牧还写了篇《原十六卫》,来分析新旧兵役制度的利弊。还有分析朝廷与河北割据藩镇的《战论》,以及一篇《守论》,是讲朝廷应该怎样管理地方的。
除了这种“纸上谈兵”,杜牧还得到过一次机会,小试牛刀,显示其军事本领。
杜牧的世交李德裕平定刘稹叛乱时,杜牧及时献计献策,许多具体意见被采纳,如兵种分配应“精甲兵五千,弓弩手二千”,切实有效。有了杜牧的神奇庙算,这场战役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画上句号。
遗憾的是,杜牧所处的是深陷“牛李党争”的晚唐时代。他与牛党首领牛僧孺交情很好,这是为宰相李德裕所不容。所以即使李德裕曾采用过杜牧的平藩妙计,却依然对他并不重用。其一生仕途绝大部分是外放为地方刺史,远离京城核心政治圈,军事层面的理想和抱负自然无从施展。
无法实现理想,杜牧更多的还是将情怀寄托在的诗作中,在文字世界里过一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瘾。他仿佛是盛唐的李白重归人间。浩渺江湖,青山绿水,给了杜牧放任自流、飞身云霄的轻松与自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山行》,就是杜牧晚年外出郊游时所作的一篇名作。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杜牧的名作《山行》。远上寒山石径霞,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然,还有一种念法,排列组合的话其实有好几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你看第一第二句,又分别有两种念法了。远上寒山石径xia,远上寒山石径斜,古人一般都是念xia。因为斜这个字在做韵脚的时候属于平水韵里的下平六麻。那么现在呢,现代汉语这个你去查现代汉语词典的话,斜这个字没有xia的音,因只有斜这个音,所以按现在普通话来念,念远上寒山石径斜也没有问题,而第二句古人就开始有分歧,是白云深处,还是白云生处。这个呢,我们讲到第二句的时候会详细展开,首先我们来看这个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头其实最值得关注的还到不是这个xia 或者斜字,而是寒山这个词,寒山肯定不是寒山寺,不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不是有座山叫寒山,而是当时的气候已经透着寒意了。为什么呢,我们看到后两句的时候就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那就说明是已经是秋天了,而且枫林晚,霜叶红,这已经不是初秋的季节,可能是深秋,气候怎么样?开始寒意逼人,所以这个寒山揭示的是当时的时间背景、气候背景、季节的背景。中国古人对秋是非常在意的,写秋的诗是非常多的,但大多的描写的意境和这第一句描写得差不多。是远而寒的啊,是曲而斜的,你比如说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里头就做过一个总结,他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在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地多,我说的是颓废色彩和颂赞秋的文字联系起来,当然他又接着说外国人也这样,不光我们中国人这样,所以他说足见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所以就中国古典诗文而言,写秋天有个著名的概念,叫作悲秋,而且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你看从文学的源头说起,《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楚辞》名作《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受屈原影响最大的宋玉,直接就说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上来就是感慨悲哉呀,悲秋的主题啊,这时候已经完全呼之欲出了。秦汉到这个汉末曹魏,曹丕的《燕歌行》非常有名,上来第一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把宋玉的句子画出来了,化得非常漂亮,文人七言诗,到了南北朝,大诗人庾信《拟咏怀》里就有一句说,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然后这个隋唐就不用说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写秋天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杜甫并称,悲秋的主题,到杜甫这里达到了高潮,最有名的那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使到晚唐的杜牧,同时代的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宋代欧阳修就有一篇《秋风赋》,很有名的,盖夫秋之为状也,父母还有名的大夫,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为什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啊,是因为乍暖还寒时候。但也有人读乍暖还寒时候,两种读法。我觉得都有它的可取之处,现在也无定论。因为乍暖还寒时候,是什么时候?最难将息,后面说的,雁过也,正伤心,还是秋天,你看,我们从诗经说起,诗经,楚辞,隶属华夏文明每一个朝代,悲秋皆有名作,所以谈到秋天,一上来都是意境,和这个悲秋主题相关。所以即使杜牧的《山行》别具一格,但上来的这个远上寒山石径斜细细揣摩,还是和中国诗人写秋景的风格是一致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地不同了,唯有唐代别出奇调,悲秋诗里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名作,除了杜牧还有一个我们等会儿再说,先看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你看,在远上寒山的石径中,慢慢而行,突然看到远山深处,所以有人会说,白云深处有人家。那么到底是深处呢还是生处,其实两说都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到底哪一种更好呢?有人说,白云生处更好,为什么呢,你有真的是,比如说去西部的深山里头,你就会发现那个山里面烟雾缭绕,本来没有云的,突然间就在山坳里头生出一片云来,它不是天上的云掉下来,而是山坳里头生出一片云来。这种意境是非常美,我以前不太相信,后来名山大川去游历,经常发现这个山坳里头突然有一片云从山坳里头飘出来,就是白云生出来。白云生处很生动。但是也有人说,后面接的着是有人家,这个白云啊,有可能是这个山中人家的炊烟升起,又见炊烟升起,和山间的云雾缭绕在一起,白云生处,但是白云深处呢,也不错,为什么呢,深处更显悠渺之意。白云生处是山生了云,白云深处是云罩着山,都别有意境。那白云生处有人家,为什么要有人家呢?我们在第一句里头看到杜牧他是在干什么?他是在赶路啊,远上寒山石径斜,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是,枫林晚,说明怎么样?天色已晚,又在赶路,又在深山,又是深秋,又是天色已晚,旅途劳顿,这时候有人家,看到白云生处的人家,这一下子给旅途中的人带来一种莫名的温暖和希望,对不对?这样的感觉,在秋天,在秋天的寒山里,在石径上,给旅途中的人,带来一种莫大的希望。但是奇怪的是,按道理,如果旅途劳顿,天色将晚,又看到山中人家,就应该积极地赶去投宿,或者是说,有友人在那儿,积极地去拜访友人。为什么杜牧却突然停了下来?所以三四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问题杜牧自己已经解答了。停车下来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此时山中枫林一片奇异景象,什么景象,因为是夕阳西下,太阳照着枫林,枫树本来就是火红色,这个时候在阳光下,那个枫叶的红,配着夕阳的红,是一片惊艳的红啊!胜于二月花,红于二月花,其实就是胜于二月花,虽然你是晚秋的霜叶,却远远的,鲜艳,激荡,甚至是激烈,超过春天,初春时节的二月花。读到这两句,我就很感慨。对于一个旅途中的人来说,天色将晚深秋之际,最重要的可能是来到一户人家,讨两口热水,吃一顿饱饭,然后聊几句家常,但是杜牧却在最不应该停下来的时候,停了下来,所以坐爱,坐是因为的意思,之所以停车,就是因为这片火红的景象,让杜牧忘记了腹中的饥饿,旅途的劳顿,甚至忘记了这是一个令人容易悲秋的深秋季节。为什么杜牧会写这样的诗?为什么杜牧能一反历代诗人悲秋的诗调,从本来萧索的秋景里,突然翻出红于二月花胜过春景的绚烂呢?杜牧和李商隐是处晚唐,并称小李杜,前面有李白杜甫,那是大李杜,所以他们并称小李杜,但李商隐因为命运际遇时代的原因,他的诗风整体上来讲是非常婉约非常沉郁的,这一点也像李杜,不过李杜调了过来,杜甫就是沉郁顿挫,李白就是豪放,而小李杜中,这个李商隐就相比较于杜牧沉郁得多,杜牧呢,反过来就比较豪放,杜牧为什么有这种彻头彻尾的豪放气,我想来想去和他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爱好都非常有关系,杜牧的祖先杜预,三国时期名将,后来西晋统一天下,杜预就是灭吴的主将之一,杜预兵法超绝,在三国时期,三国末期号称杜武库,一肚子兵法韬略,所以杜牧自幼以先祖为荣,身负不世之才,尤好谈兵,喜欢谈兵法。还曾经专门诠释过孙子兵法,所以杜牧年少时节,就身怀大志向,可惜碰到一个他没有办法施展才能的晚唐,甚至还和李商隐一样,后来多少受到牛李党争的影响,所以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所以杜牧在扬州的时候写楚腰纤细掌中轻,写赢得青楼薄幸名,虽然,我们客观地说,他多少是有些喜欢风花雪月和女色,但是骨子里头还是排遣抑郁,但是他的抑郁和李商隐的抑郁不一样,真正诗词里,他又能在抑郁中翻乎其上,超越其上,不简单地沉溺于抑郁悲伤的情绪,所以他写秋天,入笔处亦是寻常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我刚才已经分析了,这里头其实和古人写秋景的方法是一致的,按照其他诗人的思路,我刚才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写悲秋的那么多诗人的思路写下去,也有可能是一篇悲秋的名作,可是杜牧不一样,在劳顿的旅途中,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色里头,却突然精神超越了物质的需求,而且精神也超越了一般悲秋的抑郁境界,停下车来,看着枫林的晚景,心中的霜叶,眼中的霜叶固然红于二月花,杜牧此诗心中的霜叶也是远远的红于二月花啊,事实上眼中的霜叶之所以能红于二月花,那是源于诗人心中的霜叶,心中的美景超越了二月花,除了杜牧的这首山行,唐人还有一首《秋词》,那就是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比之杜牧的山行,更是走向一个激昂的,高昂的极端,刘禹锡所受的灾难,尤其是在仕途上恐怕比杜牧还要多得多,但是刘禹锡就像关汉卿说的那样,他是愈挫愈勇。所以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悲秋实历来文人写秋的一个主题,但他偏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如何胜法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超然绝伦,比之杜牧的这首《山行》也不遑多让了。在中国历代文人写秋的诗词里头,这两首最为独特,也是所有秋词的名作里头,翻出悲秋之意,别有意境的首,所以从刘禹锡从杜牧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唐人气象,什么叫做唐人气象?博大宽容,包容超越。唐人气象,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