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内心向上的愿望
——一个问题少女的转变
2017、5、16
都说转化一个后进生很难,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看,的确很难。有时,端出一碗又一碗心灵鸡汤,一时感动了自己和学生,但感动之后呢,还是涛声依旧;有时,抓住他的体育或音乐或美术或劳动方面的特长大肆表扬,心想终于找到突破口了,但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表现依然令你头疼;有时,恨铁不成钢地惩罚,罚抄一遍又一遍,心想总能记住一点吧,但是学生带着不满意甚至怨恨抄写,知识能记进心里么;有时,搬来家长,美其名曰家校合作共同教育,但是挨了家长口头批评与棍棒教育混合双打之后,学生对你更抵触更反感……
所做的这些,是不是都在外围打转?真正的教育却未曾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魏智渊老师在其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里明确指出:作为动力系统的关键,学生的自尊心必定源于成就感,而成就感虽然可以来自诸多方面,但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例如一些特长生),居于中心地位的领域,必定是智力生活。也就是说,……生命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智力生活领域的成功或失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学校生活中的关键因素。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成就感的时候,很容易转移注意力,纪律问题随之出现,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一点,在大班额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任课老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所有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个别对待,也就是说,无法帮助后进生在智力领域克服困难,发展自我。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呢?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在学习上帮助每一个学生?
q是我们班一个比较特别的女孩,开学第一天就注意到她,那天她长发披肩,打扮得比较时尚,在三十多个刚升入七年级的女孩里面显得很特别。之前有人拿着名单向我暗示q六年级就贪玩谈恋爱什么的,于是就特别注意了她。
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q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很乖顺地按照学校要求扎起了头发,虽然课堂上偶有梳头发照镜子睡觉等违纪现象,但也没犯什么大错。
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下来,q偏科严重,除了语文成绩比较好一些,其他科成绩相对落后。我找到q,让她给自己定一个进步的小目标。q也很认真地定出了小目标。
但是,期中过后,q学习态度很明显不如以前,违纪次数越来越多,中间请过家长,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出现了班干部管纪律的时候大骂班干部的现象。还有一次,因为班里某个女生中间挑拨,q和别班一个女孩对骂,听说骂的内容不堪入耳。
自然,q也因此没少挨批评,在她所犯的错误面前,我简直无法做到心平气和地于她交流,所以常常是我批评着她,她低头听着,一言不发,之后,依然是上课睡觉、说话、骂人。
上学期期末考试,q的数学考到了最低分,零分。
这学期开学,看到q在周记里写数学成绩零分带给她的震撼,写觉得好丢人,一定要好好学数学。
看来,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好学上进的愿望。但是,以她的基础和自制力,恐怕这样的决心只是三分钟热情吧。
果然,没过多久,跟同桌吵架,同桌气得离开教室跑到寝室楼后站了两节,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闹了一场虚惊;上课吃辣条,睡觉;更专注于打扮自己……总之,看起来就是无心学习了。
那天中午进班,看到同学们在做数学作业,她无所事事地坐在那儿,我在她身边坐下来,问她数学作业会做不会,不会的话我讲解一下。她很惊讶的神情,没想到我一个语文老师,竟然想辅导她的数学,但是一下子,原来的满不在乎的神情不见了,不好意思地指了指题目。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她的基础真差,连最基本的解方程都不会,于是把数学书翻到最前面,结合着课后习题讲了两道,让她做了一道,还是不会,方程性质压根就不会,再讲,再做,几经努力,终于艰难地解对了一道题。我立刻表扬了她的努力,说她很有悟性,一点就透(虽然基础知识没掌握住,一道题需要做几遍),就是课本需要认真看几遍,尤其是例题。最后,布置了两道解方程的题目,第二天我来检查,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找到她,两道题做对了一道,我又一次肯定了她的悟性,发现错题原因还在于没记住方程的基本性质,让她好好看课本,记住基本性质,又布置了两道题。
这样连续两三次辅导后,她基本上会解简单的方程了,她越来越开心。
可我不能这么一直帮她啊,中午,我以同样的方式辅导了几个同学,基本上看到了与她一样的问题。
于是,想到了成立互助小组,而且,为了让同学们既有当小学生的机会也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干脆分科成立户主小组。两天后,根据月考语数英成绩分组,在电脑随机组合的基础上,根据同学的意愿调整小组成员。利用中午辅导之前、大课间和班会课时间,开展互助活动,与同学们商议,活动名称定为“一起切磋”,语出《论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学们都很投入地在一起切磋,期中考试前,每天这三个时间段,班里学习气氛浓厚起来。
q的学习状态明显好了很多,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都注意到了她的变化,都不失时机地表扬她,q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上课违纪次数越来越少,上课的神情很是专注,并请求我调一下她的座位,希望能够心无旁骛不受干扰地学习。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q的数学依然不好,只考了9分。她在周记里很委屈地问:老师,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数学还考不好?难道我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吗?
其实,这样的分数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为q之前的大半年基本上都没用心学过,考试前也只是专注于学习解方程。我在周记后面指出了这一点,并用泰戈尔的“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来安慰她,并表达了对她潜力的信任。
q又重新振作起来,调整座位时,她选择与她的小老师同桌,说这样方便请教,果然,有时在中午辅导之前,有时在大课间,我总能看到同桌给她讲题的情形。
就这样,q从一个问题多多的问题少女,成了一个能专心学习的人。就在刚才,q向我请假,说有点咳嗽想出去包点药,同桌也肚子疼生病,奶奶已经在大门口等着,她和同桌的奶奶一块儿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不耽误课。
这几周,看着q一天天的改变,其实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一开始,就拿了问题少女的标签加在她身上,出现问题总是批评,方法简单粗暴。如果我能在开学初抓住她想要在初中好好学习的心理(成绩再差的孩子,在开始阶段也都是想改变自己的),就发动老师和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提高自己,也许,q会进步更大,会很快就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吧。
班里像q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些,表面看起来,他们不认真听讲,不好好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实际上,是由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自己无力解决,找到什么成就感,于是进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他们的表现,我们冠之以“懒散”,学习态度不好,不想学习,叛逆等,实际上,走进他们,发现并不是这回事。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了这一点,但是之前一直被我忽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学习是懒惰和懈怠的最初原因,而由不会学习转入不愿学习之后,教师却记不得不会学习的终止时刻,照他的看法,在他面前的是个彻头彻尾的懒汉。但假若分析一下现象的根源,那么,教师未能及时了解不会学习的不幸,似乎正是不愿学习的根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317页》
我相信,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会增进他的自尊自信,在各个方面都会愿意表现得更好,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向上的愿望已经被唤醒,愿意并付出努力去争取更优秀,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而我们老师和家长可以做的,就是与孩子一起直面学习上的困难,解决困难,帮助孩子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呵护学生内心向上的愿望,而不是在这个智力领域外围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