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机枪三连
十八岁、十八岁,我当兵到部队……
一九八二年十八岁的我应征入伍来到边陲丹东的小镇——蛤蟆塘,在沈阳军区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五七二团三营机枪连当兵一年。一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部队生活、训练的许多往事还是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新兵到达部队当晚,我被分配到三营的另外一个连队开始新兵训练生活,由于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缘故,吃饭需要照顾。而自己刚刚离家在外、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不愿意、也不敢去和连队领导提出吃饭照顾的想法,每天吃饭时自己能吃的菜就多吃些、不能吃的菜就不吃,由于训练消耗体力较大,自己经常饿着肚子,想家思亲的情绪油然而生。为了自己能够吃饱饭,自己还是走进连长的办公室,可是领导以连队训练任务重拒绝照顾。为此自己的新兵生活期间,饥饿与高强度训练相伴,忧愁和无限的怨恨相随,低落消沉,牙痛脸肿始终伴随着我直到新兵生活结束。
新兵训练终于结束了,我也被调整到机枪三连。带着忧虑愁苦的心情、以及祈求有所改变的想法,我来到机枪三连。真的非常幸运,机枪三连、李宝家连长热情的接纳了我。至今我还十分清楚的记得连长李宝家对我这个少数民族兵吃饭问题的特殊关照,特意安排炊事班必须给予照顾,从此吃上可口的饭菜,自己再也不用为每日三餐着急上火,也从那一刻起真正深深的感受到部队领导的关怀、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于是在日复一日中,我也十分迅速地融入到机枪三连这个集体之中,机枪三连这帮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方言的年轻人,在连队领导的率领下,一起流汗一起流血,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哭一起笑。队列训练、射击预习、实弹射击、百米障碍、军体投弹、紧急集合、野营拉练等军事训练时;劈材河边、家属院区、 帽盔山下、北井海边、五龙金矿等施工任务中,总能听到我们那嘹亮歌声,看到我们那整齐步伐……
无论训练施工多么苦,我和战友朝夕相处的日子应该说是非常快乐的。从宝家连长、兴茹指导员,到邹新禄排长、班长柴红星、董志民,特别是十班的同年兵李文哲、肖天辉、林国义、冯亮、张有昌等,这期间我们经历过痛苦、艰难,甚至流泪、流血,但更多的是快乐,有进步快乐、成长快乐、成熟的快乐,更有的是战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带来的快乐。
那一年的部队生活,使我在军事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而机枪三连团结和谐、认真做事、平和待人的作风始终影响我至今。
离开部队已经十九年了,常常忆起当年在机枪三连时的情景,那是我一生中一段不能忘记的岁月。完全可以说,机枪三连那一年的生活,在我十八年的军旅生涯中,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那一年的经历,一定不会有自己今天的工作和生活。
我非常庆幸我能成为机枪三连的一员,它给予了我很多,让我难以忘怀。完全可以说,正是机枪三连为我们各自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影响着我们这一生!所以我由衷地感慨:谢谢你,我的战友!谢谢你,我的机枪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