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子匆匆跑去茶馆,却不是去喝茶,而是去接受“警方”的核查。这个案子有那么点意思儿。
近期,冒充警察诈骗的案子屡屡发生,但这是我目前见过比较有意思的,手法也比较新颖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一天。
9月6日,厦门的王女士接到一自称“厦门通讯管理局”的电话。对方告诉王女士,因为王女士的身份信息泄露,名下的一张手机卡涉嫌发送两万余条贩卖口罩的信息,要求王女士配合相关部门“电话办案”的工作。
随后,电话就被转接到所谓的“电话办案”的部门——北京市公安局的“杨警官”处。
“杨警方”给王女士两个选择,一是马上到北京“配合调查”;二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QQ视频核查”。
想都不用想,肯定选择视频核查丫!
这么快就掉坑了,他说两条路就两条路啊,你不会走第三条路啊,核实下对方身份啊!
被“招供”,还上了“公安部”网站
王女士看到笔录里自己的名字,懵了。
王女士表示自己并不认识什么叫“张庭”的。接着,“杨警官”又提供了所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上对王女士的拘捕令。
这下王女士更懵了,同时也慌了。自己怎么就上了拘捕令了?不冷静的后果就是会被骗子带入了坑中。
办卡转账,已证清白?
此时的杨女士已慌不择路。“杨警官”这时又给她指了条路:办理一张带有动态密码器的银行卡,并将自己名下其他银行卡里,共计30万元资金全部转入新卡中,以证清白。
大脑当机的杨女士根本不会多想。她去了银行卡办完卡后又回到了包厢内。此时骗子的大招已准备就绪。
“杨警官”发送了一条所谓的“国家银监局网上安全认证系统”的网址,诱导王女士在网址上填写新办银行卡的信息,并随时报送动态密码器上的验证码。
就这么不知不觉,30万已被骗子划走,同时王女士也才醒悟过来。
案例中的“bug”
首先,办案对接的一般是警方,有嫌疑也是警方来通知,怎么会是“厦门通讯局”?
其次,有见过视频“办案”的么?如果异地提审也是召唤至当地警局,由当地警方协查;
再者,找一个安静空旷的地方,是想避开人流,避免诈骗露馅;
最后,处理案件时,警方一般不会要求有资金往来。
现在的骗子很少会让受害者将钱款转至所谓的“安全账户”,大多是诱骗受害者点击钓鱼网站链接,报出短信验证码或者扫描二维码之前,抛出事先准备好的“警官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令”等“道具”。而这次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新道具——“讯问笔录”,迷惑性更强。
友情提示,凡是涉及到钱财的多留一分心眼,99%以上陌生电话,网站都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