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一组图,特别有意思。
10岁的小男孩问15岁的小姐姐:“我以后上清华啊还是北大啊,哪个好呀?”
小时候,多少人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呢。
那时候,我们出生牦牛不怕虎,以后考大学连南开、复旦都看不上,总觉得自己不是清华就是北大的天之骄子。
哪来的勇气呢?
因为数学英语语文门门都考一百分啊。
可是15岁的小姐却更加清醒:“你先能考上初中再说吧。”
当我们学习了物理化学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比我们先前设想的要复杂一百倍。
考试的总分也不再是一百分,有时候还会有附加题,难得简直让人掉头发。
我们不在关心考清华还是北大,而是把视线慢慢收了回来,看到了,身边的人。
15岁的小女孩,一脸的胶原蛋白,笑得再夸张也不会担心有眼纹,但她的世界很小很小,问题也永远和男孩子有关:“我喜欢我们般的一个男生但是他好像不喜欢我。”
这个问题一定无数次地出现在过每个青春期男孩女孩的私密笔记里,笔记潦草羞涩,只敢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画上几笔。
那时候的喜欢,总是说不出口,却愿意把能看到的最远的未来和那个喜欢的人分享,并固执的以为,那就是永远了。
直到20多岁,爱过一个人,也被人爱过,但最终兜兜转转还是没能在一起。
带着看透了爱情之后的“智慧”,25岁的大姐姐的回答现实的有点丧:“不用担心啦,我觉得他不喜欢你挺好的,找到了也得分挺不靠谱的。你还不如25岁找完直接就结婚呢。”
脱单还是脱贫,成了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就像25岁女孩的问题:“我想给爸妈买房,我就想知道那些30岁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怎么就那么有钱?”
刚走出校门步入职场,身边的每个同事看起来都好土豪,有家庭,有积蓄,周末不是去周边有就是去星级酒店吃自助餐,可是自己呢,连每天的外卖都只能点满减的。
是不是人生只有在刚毕业的时候才这么艰难?
但很多人35岁的时候,也只能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去问50岁的人,我也没有多少钱。”
三十而立,有了家室,也成了三个家的顶梁柱,再多的积蓄,也觉得没有安全感。
而此时,中间职场危机也不断袭来:“我感觉自己到了人生的瓶颈期,比较迷茫。我的疑问就是,我什么时候能退休?”
到了50岁,才明白这些问题,不过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那这个问题,按照法定的年龄60岁退休啊,女同志50周岁。”
50岁了,孩子成了心里最牵挂的,特别是不在身边,便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外面没好好吃饭,有没有被人欺负,一心总想让他离自己近一点:“我家孩子在外北漂了5年了,我想让他回来。”
可是真到了60岁,才明白,孩子的未来也由不得你,所谓的父母子女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送别:“你就让孩子发展去吧,发展的好就让他在那边混,混不好他自然就回来了。”
60岁了,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老了,身体开始零零碎碎的出毛病,便不由得担心:“我才60就感觉这身体跟不上了,这到了70,可咋办啊?”
但70岁也有70岁的疗愈方法:“到了70你就把你那孙子叫回来,那孩子特别貂皮,以后那孩子也皮实了,你身体也就好了,不信你试试。”
70岁了,担心三高逃不掉了,便开始预防了,吃饭还得忌口,让人觉得不舒坦:“我老伴怕我干血压,做饭又少油又少盐又少糖,不好吃。”
可是到了80岁,更羡慕那些能够防患于未然的日子,因为一旦得了病,罪就要开始受了:“难吃上我那吃去!我现在就血压高,总往医院跑,开药去。”
人到七十古来稀,进入八十,身边的老朋友越来越少了:“我有个好几十年的朋友,病了好几年,就靠着往胃里输食品,躺在床上相当可怜,走到尽头了……”
但若真的活到九十,总是要接受的:“你也不要太难过,到公园转一转,全是咱们老同志。一块聊聊天,也就舒坦了。”
九十岁了,留下身边的老伴也走了:”我老伴,3年前去世了,都这个岁数了,总得一个人先走,但我依然很想念她。“
而能解答这个问题,可能只有那个不曾经历沧桑,心中充满想象的10岁孩子:“老爷爷您别难过,老奶奶只是睡着了。您以后碰见她,亲她一口,她就醒了。”
人生说到底,不过是个圈,顺着往前走,不管多难,总能走下去,走上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