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有很久没有认真翻书了,也有好几本是读了一半停住了。仔细想来,读书这么美好的一件事,不知道已经被窝亵渎了多少次了。关于读书,前几天再《奇葩大会》上也是遇见了奇葩对于读书的侃侃而谈,晓松老师委婉的回击也被他的歪理反击了。
关于读书,怎么说呢,明知道自己内心极度不赞成樊登的看法,即使他的读书会有多么的成功也不会苟同,但却不知道怎么反驳,只能暗许自己不要变成那样的吧,读书不读成功学,不急功近利,不带着明显的目的性。随性,随心,随意的读书,在轻松的环境中,在深邃的思考下,但愿出现更多沉淀和思考的回归吧。
本想接着读案头读了几篇的《临界点》,最近却疯狂的喜欢诗。尤其是去了杭博之后看到戴望舒《雨巷》的灯光投影,还听到深情的朗诵的那一瞬间,感觉好美。后来也忍不住给我的爱人分享了那种喜悦与美妙之情,没想到这首诗与我的她也还颇有渊源,也是相当喜欢。
午夜,无睡意,想着翻几页书一起陪伴。去书架找到了《给青年诗人的信》,原以为里面会有诗,没想到更多的是信。从序言就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与美好,从第一封信开始便深深的吸引了我,信里朴实而又精彩的语言让我为之动情,不禁想要记录下来。
(一)青年,如春
书的序言里如是说,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得到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是啊,正值青年的我们,大概最有发言权讨论这件事了。春阳般的明丽,与我们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又有多少呢?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可能也是萍水相逢,又或者是一些瞬间罢了。伴随着我们最多的,无非还是那些愁苦与成长,不能说是满路荆棘,也可以是艰难险阻了。
这段时光,我们会面临最美好的友情与爱情,有伤有痛,有哭有笑;有甜言蜜语,有悲欢离合。我们的青年时期可能会遇到毕业,从校园走向社会,可能会在工作岗位间披荆斩棘。我们的青年时期可能会遇到这辈子最爱的人,会讲爱的誓言说到海枯石烂,会被爱的死去活来。
这段时光,我们会破灭很多的梦想,重塑自己的三观。我们会在酒杯的碰撞声中击碎梦想,我们也会在生活的小惊喜中看见希望。我们会在加班后的午夜,想要宿醉一场。我们会在梦醒时的清晨,再一次整装待发。面对成长,我们会惆怅,往往爱情又会给我们力量和希望。
大概这就是青年的一种状态吧,如春,不止如春阳的明丽,还有那些在风雨寒冷里的演变与成长。
(二)写,为什么要写,要些什么?
第一封信里,里尔克回答青年诗人问他诗写的好不好的那段话,有那么一瞬间,触发了我的感想。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讲,关于你写的好不好,你不应该去思考,你应该在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回复。
是啊,从去年七月起,从十二月起,我也开始写了,不过我没有青年诗人那般的才华,我写的只是胡言乱语。但是当我像里尔克这样反问自己的时候,我或许比青年诗人态度要坚定,是的,我必须写。
那么,就像他说的,我该要为这个需要来建造我的生活了。我的生活知道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再接近自然,我该像一个原始人一样练习去说我所见,所体会,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
哦,原来写字还可以这样,先去用灵魂创造生活,再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生活与爱。不过有一点我和里尔克说的意见不同,他说不要写爱情诗,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因为他们是最难的,那里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从中在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则需要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
可是我在想,属于每个人的爱情是那么的不同。每一段爱情都有他独一无二的故事,不同人之间的爱情本身,不就是最大的特点吗?同样字眼的称呼,在我的爱人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美好,这本身难道不就是写爱情的天然优势和资本吗?再者讲了,要知道,既然是青年人,那么爱情快要占据他的全部,不书写爱情,我们还能写什么?写桑海桑田,写世事变迁,还是写人生箴言?
狡辩这么多,终于说服了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书写爱情了。当然,与里尔克信中的青年不同,他要写诗,而我只是写字,想来也是搞笑,应该不可同言而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