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过年记事。
天很蓝,阳光很暖和。洗完头,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晾头发。
乡下很安静,没有汽车鸣笛声,没有广告叫卖声。偶尔会听到公鸡打鸣,还有左邻右舍互相寒暄的声音,只觉得安静又充斥着温情和热闹。还可以听见狗叫,乡下的狗,叫声似乎都格外的自由。
【添灯】
我异常怕冷,回家后一直在喊冷,妈妈说过年多吃点羊肉补补。早上起床的时候问妈妈,今天冷吗?妈说,不冷,今天一点都不冷,太阳那么大。我信了,起来后感觉冷得鸡皮疙瘩都起了,一直哆嗦。
最近几年过年的时候天气都还算不错,气温不太低,白天的太阳很温暖,有点小风也不打紧,可以在背风处晒太阳。印象中小时候过年经常是阴天或者是飘点小雨,温度也很低。但是小时候一点都不怕冷,非常活泼,到处溜达。那时候的新年很热闹。
小时候有一项活动,现在已经没了——叫添灯。不清楚普通话是怎么说的,是我根据方言的发音勉强翻译成【添灯】,但是无法解释成字面意思。姑且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
这个活动除夕下午开始的,一般是年夜饭前,参与者是新厝队、旧厝队的所有小孩,年龄范围从走得动的学龄前儿童到初中生,不分男孩女孩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所有在大人眼中称得上小孩子的都可以参与,只是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参加。不知道同村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活动。
差不多下午3、4点,孩子们就蠢蠢欲动,迫不及待的要出去。穿着新衣服、嚷嚷着让妈妈找袋子,不管是食品塑料袋也好,服装店装衣服的袋子也好,总之容量要大,袋子要结实。妈妈准备了吃的先垫垫肚子,一碗炝肉,或者一碗鱼丸,等活动结束回来再吃正经的年夜饭。
快速撸过饭,呼朋引伴,开始了过年最为期待的活动。
通常是从离家近的开始,逐渐往远处去。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策略,因为东西会原来越多,越来越重。但是管他呢,迫不及待想要领到好吃的心情,谁也拦不住。
主人家在厨房忙碌,大门都是敞开的,只有一扇一米左右高度的栅栏虚掩着,这是为了防止家禽跑进去。站在栅栏外探头探脑,大声喊:添灯来啦!听到声响,主人家从厨房走来,在围裙上擦擦手上的水渍,笑眯眯的从纸箱里掏出添灯礼来,或是一个橘子,或是一小袋杨梅干,或是一根棒棒糖,反正是各种零嘴。偶尔会有苹果,苹果可比较金贵。小伙伴们打开手中的袋子,主人家把东西放进去。这沉甸甸的,丰收的喜悦~
路过不熟的人家,犹豫着不敢过去,你推我我推你,主人家听到动静会走出来招呼:来添灯?快进来吧。没有人会拒绝这些小朋友。一些独居的老人,也会买一些散装糖果,招呼小朋友,给每个小朋友发几颗。这过年的仪式感,大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
这家领完了,就旋风一样跑向下一家。渐渐的就跑不动了,一步一挪,因为手中的袋子已经渐渐装满了,橘子占了大部分,有点沉。年纪小的小孩子提不动了,年纪大的帮忙提。手拎着东西暴露在空气中冻的通红,又被重物勒着,但是一点也不觉着冷,很兴奋。哗啦啦,有哪个孩子的袋子不够牢固,破了,橘子满地滚。尖叫着,欢笑着赶紧捡起来。
房子比较集中的地方都跑遍了,细数漏去了哪几家,是不是主人家太严厉,或是家里养了恶犬一靠近就狂吠,或是房子有点远。
最后,满载而归。
吃年夜饭的时候,添灯的礼也会成为饭桌上的话题,孩子们兴冲冲的谈起今天的收获,如果有新奇的东西绝对会拿出来炫耀一番。
吃完饭,又忍不住拖出袋子来清点了一番,忍不住吃掉了几个橘子,橘子比较多随便吃,其他稀有的留着后面吃,这一袋子零食慢慢吃,可以吃好久。
不记得这个活动什么时候没了。小朋友们不好意思参加了,也不稀罕那些东西了。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了,不需要等过年解这么一年的馋。
而我们这些有经历过的,在大年三十吃过饭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还会开玩笑说一句:添灯添灯。主人家也会乐呵呵的从果盘里拿出一个橘子或者是苹果塞到你手中。
【没有海蛎的海蛎饼】
舒服晒太阳中,头发晾得半干,就被舅妈抓壮丁,帮忙一起炸菜饼。每年都有炸菜饼,是过年必备的吃食。
菜饼卖相、做法和海蛎饼一样,就是食材没有放海蛎,老家的叫法是菜饼。主要是由包菜、瘦肉、香菇,虾干,蛏干等,切丁炒到半熟,糯米碾成粉加水调成比较稀的糊状,在一种扁平呈圆形的勺子上摊上糯米浆,再放上馅料,最后铺上糯米浆,将馅料包上,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就可以捞起来了。菜饼勺不太好用,最初的成品卖相比较糟糕,都有破相。因为糯米浆加了豆浆(不知道什么豆),表皮酥脆味道还是杠杠的,口感和海蛎饼不太一样。
除了给菜饼翻面,避免焦掉,我还兼烧柴的活。炸菜饼,用的是土灶,大铁锅,烧的是木柴。村里现在平常做饭、炒菜都是用天然气、电磁炉,只有逢年过节,蒸红团,炸东西,还有水煮拜拜用的整鸭整鸡,爱用土灶。
外公八十多岁了,没让干活,在旁边看我们弄,忍不住也动手弄了几个,回忆起年轻时候的事,曾经在戏台下炸过菜饼,卖给看戏的人当零嘴。
过年的炸物,不单是菜饼,还有炸豆腐干,炸豆腐干的豆腐也是自己家里做的,准备好黄豆,磨成浆,加水在锅里煮过(这个就是豆浆,煮沸了盛起来就可以喝,有一股轻微的焦味,不过味道挺好,和外面卖的豆浆不一样)将煮沸的豆浆盛到大木桶,洒上卤水,不停搅拌,很快就能凝成豆花,用纱布包着,用木板压实虑出多余水分,隔段时间豆腐就好了,相较买的豆腐,自己做的豆腐更粗糙一些,也更香。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豆腐,家里还会备着点豆腐用的大木桶。过去物资匮乏的时候,做豆腐剩下的豆渣,加点青菜,调味一下,搓成丸子,油炸了也很美味。
还有芋头切成丝,加油炸粉,鸡蛋,味道调成咸味的,用筷子夹一团下锅炸。小时候很喜欢吃,当然现在也爱吃,不过怕上火,吃得比较克制。
----------------------------------------
住在几栋几单元几零几的城里人,应该是没有这种闲心去做这些,市场上买什么都很方便。
大家都渐渐的往城里搬了。以后过年大概只剩一家人吃个团圆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