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随着一声三角铁清脆的声音,感觉人一下从喧闹的环境中沉静了下来。
老师缓缓的说,“选择自己舒服的坐姿做好,放松下来,闭上眼睛,把右手伸开,老师会把一个东西放在你的手上”,跟随老师的引导,我伸出右手,开始期待和好奇,会发生什么?老师有什么样的安排?
突然,一颗凉凉的、滑滑的东西落在我的手心,小小的惊喜,我很新奇,是水果,是好吃的!用手指去感觉它:个头小,一头尖尖的,是葡萄?但是皮很硬,太尖了,不像葡萄,正在我好奇的时候,老师说,“放进嘴巴,品尝它”。
我把它放进嘴里,咬碎的时候,一股汁液喷涌出来,酸中带甜,浓郁醇香的西红柿味道在嘴巴里散发开来,舌头的味蕾被唤醒了,欣喜的、期待的去接纳这种味道。
牙齿咬在西红柿的皮上,发出嘎吱嘎吱声,然后是巨大磨碎的声音,嗡嗡的,像极了一架大型机械在轰鸣转动,西红柿被扯断、磨碎,食道和胃里充满期待和渴望。第一口汁液咽从喉咙下的管道滑下去,温润的感觉,极大的满足了这期待。
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啊!精细的,宏大的感觉,瞬间另一个安静的、细致的世界展现在我眼前。
叮,又是三角铁的声音。老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来。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五种感官的知觉能力,这五种感官指的是:视、听、触、味、嗅。
感受:是我们身体内在世界的经验和体验。
情绪:是感受的表达方式。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是认知的基础。感觉是良知和善的来源。感觉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带领我们走进自己内在精神的世界。感觉让我们进入外在世界,知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是一个整体。
基本感觉包括:视、听、触、味、嗅觉。
身体感觉:对身体自我的感觉。我能感觉到我的身体的存在,我能感觉到我的身体中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
有了感觉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因此,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感觉之于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感觉尤其重要。它帮助儿童发现着外在世界,也发现内在世界。感觉如同桥梁,让一个人可以在内外两个世界中穿行。若你关闭了儿童的感觉,那就相当于关闭了他的另一个世界。生命也不能完整。
所以,如何看待感觉,如何经验感觉,如何恢复感觉,如何精细我们的感觉,这些是需要我们做工作的。我们经常困惑,“我怎样才能知道我孩子内心怎么了呢?”“我怎样才能了解我爱人的内心需要呢?”“我怎样才能使我的内心不在混乱,有一天能够走向清明呢?”
这需要感觉。需要透过感觉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然后去熟悉自己的情绪、心理、感受......有了这样的内在经验,你自然对孩子及他人的内在世界不再感到那么陌生、那么束手无措了。
在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中谈到: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75页写到: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连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对世界的探索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
感觉到的一瞬间,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
传统的理论主张,智力来自于感觉,它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首先传到大脑中,被抽取并破译为知觉,然后知觉上升到概念,这是认知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感性经验阶段。在爱和自由的理念里强调的是:儿童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感觉非常重要。
有了身体的感觉才能更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面,也就是心灵感觉。它包括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感觉。我可以感觉经由五感官感觉后的心理和情感反应。我能感觉到我的心理活动,我能感觉到我的情绪活动。
精神感觉:是内在精神层面的感觉。看到(发现)——心灵和情感(好的,坏的,正向的,负向的,可以实现与内在的对话)——精神感觉(没有好坏、正负,来自灵魂,全然的喜悦、宁静、爱。)
精神是万物背后的法则和真理,是真、善、美。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他们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
“感觉是最宏大、最基础的探索和学习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里过程的基础。”《感觉的自然史》
然、而,在我们很多年的教育体制中,认知的过程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反复的经验感觉。成人更习惯使用强制性记忆或大量的讲授性学习方式替代透过感觉建构概念的实物教学方式。前者自然是个速成的学习方法,但它的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例如:孩子在五六岁以前背诵的大量的知识,到了中学时期就已经几乎全部忘记。正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学生能够清晰表达所学专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生命?这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仅用头脑学习,而非用感觉学习。
换句话说,我们不会用我们的整个身体来学习,来感受生命,感受这个世界!
其实,无论是强调使用头脑,还是强调使用感觉,我想这两者既不矛盾,也互不可缺,但他们的顺序定透过感觉上升到概念,然后被整合为我们的认知,再然后升华至我们更为内在的心理感觉,接下去,我们便再透过这些内在的心理感觉来建构我们的外在世界。就这样,我们在感觉这一心灵的桥梁中,穿梭在我们的内外两个世界。
所以失去了感觉,会让人的生命变得麻木与粗糙,而精细感觉却会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而细腻。生命的灵动、丰富与美妙也定是来自后者!
把孩子的感觉还给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感觉,孩子学了多少东西,有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的乖不乖?
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的感觉,感觉到孩子的感觉,从而创造出让孩子自由感知这个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不受控制和打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外在感觉和内在感觉,从感觉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然后上升到精神和心灵的感觉,这样他就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不受环境和他人左右,能够自主自己人生的完整的人。
想想自己每天以爱的名义,做的那些对孩子感觉干扰和破坏的事,让孩子失掉了多少内在发展的机会,她也许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得像我们一样麻木和粗糙,心灵空洞而悲哀,没有生命的灵动与丰富,千篇一律,没有自我,人云亦云,难道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乖乖巨婴吗?
孩子,很抱歉,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把我的感觉强加于你;孩子,很抱歉,从此以后我要让你自己独立站到环境里去感受自己的感觉;孩子,现在我把你的感觉还给你,让感觉为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让内在感觉带领你到达那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