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学生呢,在家是个孝子,出门在外则对朋友、对其他人友爱,像对兄弟那样爱护,扩而充之就是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要谨慎处世,对自己说的话要言而有信,别人对自己说的话,要谨慎甄别,别被骗了,同时呢,要有伟大的胸襟,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如果学生这些都做到了,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假使做到这里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文”,想学什么知识就去学,兴趣所在,量力而行。
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子则是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所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一旦成立师生关系,师父要对徒弟一辈子负责,就像时时挂念自己的孩子一样,徒弟在外面不管闯出多大的名堂,在师父面前仍然行弟子之礼,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师,这是我们的“师道”精神。
回到现在,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商业行为,老师教学生是上班挣钱,学生付钱给学校,是为了能拿更漂亮的学历,等到各取所需之后,老师下班了,学生下课了,彼此之间形同陌路,见一面能打个招呼都是很难得的了,这是受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淡漠了我们自己的“师道”文化。
孔夫子说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做事的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做学问的方向。
在家要做一个孝子,父母是离我们最近的人,也是最亲近的人,爱他们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让你随便去爱一个其他的人,你从情感上就难以接受,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还是很照顾学生的,让我们从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入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的重点是“爱”这种感情,这种人性光辉的感情,要我们从内心上“爱”父母,孝顺父母,要体会到这一点,还有就是要懂得变通,孔夫子叫我们做孝子,是因为爱父母是最容易体会到“爱一个人”的感觉,但有些父母不配当父母,只管生不管养,甚至虐待孩子遗弃孩子,实在爱不起来,我们就爱我所爱,爱老师啊爱帮助过自己的人啊,要体会到那人性光辉的一面。
当我们在家做到了“孝”,就可以进一步尝试“出则弟”,出了家门,对朋友对一般的人能够做到友爱,像对兄弟姐妹那样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因为在家我们通过“孝”感受到了爱一个人的感觉,现在要我们把这种爱的感觉扩充到朋友、一般人乃至天下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出则弟”,那社会是该有多和谐啊!
可惜这太难做到了!到如今,我们还在为了一个钱字,制造出食品安全问题、有毒服装问题、战争问题……为了多挣钱,你害我,我害你,孔老夫子还是心疼学生,怕自己的学生吃亏,没道理我的学生拿你当兄弟,你拿我的学生当傻子,所以孔夫子接着说,“出则弟”的同时,要“谨而信”,要谨慎处世,自己要做到言而有信,对别人说的话则要谨慎甄别,不要被别人骗了,也即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做到了前面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就可以尝试“泛爱众”,广泛的爱人,这需要伟大的胸襟,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这已经是君王的胸怀了!做人做到这一步,实在是太了不得!
孔夫子说这还没完,以上几点你都能做到的时候,你再去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跟他们做朋友,因为当你做到前面说的几点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道德的人了,那些没学问道德的人可以谋财害命,你却无法接受他们的行为,就更不可能跟他们做朋友,除非将他们也变成有学问道德的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只能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了,这里可以延伸出去,当我们人人都向往跟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的时候,人心就在向好的一面发展,天下就会越变越好。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五点都是讲做人做事的,好像学生做到了这五点,孔夫子就很满足了,剩下的“学文”,也就是学知识,好像学不学都无所谓,你有多余的精力,就去学吧!没有精力,不学也行。如果孔夫子在现代,他一定被家长们喷得体无完肤,你只教做人,不教知识,哪有你这样的老师?但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孔夫子不愧为孔夫子!当一个不会做人的人掌握了太多的知识的时候,科技就会害人,就像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鸭肉加调味剂可以给你调成牛肉的味道你敢信?然后鸭肉就能当牛肉卖,这是用学到的知识昧着良心无底线的压低成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全然不考虑顾客的人身生命安全问题,知识成了这些人挣黑钱的工具。
孔老夫子的建议,让我们先学会做人,会做人了再视情况去学习知识,我觉得他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