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发一篇我朋友球球的文章,讲述一个有“囤积癖”人的故事。
今年七月的时候,我还在厦门,已经辞去了工作,准备来上海发展。趁着这个间隔期,想去香港看看,再和几个武汉的朋友一起,走一趟青藏线,九月开始安安心心的工作。
往港澳的通行证办了两年了,在厦门的时候很多次动身想去,却一直也没真的去成。这次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启程,和深圳的朋友也联系好了,攻略什么的也都做齐了。
然而,临行前的两天“拖延症”爆炸,行李却还一直没收拾好,我想此行又是要放弃了。艰难地想了五分钟,给在泉州下一站等着的堂哥发了个消息:
“今天不过去了,东西没收拾完,再联系你”。
然后丢下手机,继续收拾那摊了一地的行李。那晚,一个人坐在家里细细梳理,看着一地的行李。突然一个很强烈的念头在脑海里打转“包袱太重,人走不动”。
多年的“囤积癖”,始终没学到“断舍离”
细想起来,跨城的大搬家,这也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大学毕业,东西寄回江西老家,第二次是在北京租房,辗转换的几个住处,再后来就是搬来厦门。搬了这么多次家,也没搬出什么教训,本该活的洒脱一些,没必要的东西就该扔掉。可是到最后,收拾了一通,还是觉得割舍不下。还是决定把所有的东西一起打个包寄回家,囤起来。
电器、被子、衣服、碗筷、这些年买的一些书,散乱的随笔、车票、信件、零零碎碎的小物件,还有一大摞工作上的一些笔记。
一直以来我有比较严重的“文字依赖”,开会的时候、讨论的时候,总喜欢随手记点什么,写都很散乱,记过就算了,也很少回去整理。看着这些“工作资料”越摞越厚,堆满一整个箱子。那些资料估计再也不会用到,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人生金句”值得后人研究,只是这么多年的记忆,就这么扔掉,或者付之一炬总觉得有点可惜。
谁想到,这些东西一到搬家,就变成了又割舍不掉,又很羁绊的东西。
其实让人羁绊的,怕不只是物品。拦住我的,让我迈不开步子的,怕不只是这些没有整理好,没有寄出的旧物,也不是没有规划好的前程,而是这里的牵绊。
在厦门的一年多,参加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厦门城光教会(City light)、日新参与式作文小组、安兜图书馆、鸟巢1号馆、Xiamen English Conner小组、“特宝生物杯”的团队挑战赛还有厦门校友会和“海狮”的一些事情。帮着组织、联络,教小朋友玩游戏,认识的很多有趣的人、做过了有趣的事,
这些人、这些时光,无一不是我深深感念,无法释怀的。可我既讲不出再见,也不能一起打包带走。连临行的时候,也是走的那样匆忙,道别和辞行都没有。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怎么给这个小故事结尾了,弄不好,又走向了“丧”的“浏如套路”。
如果说经历的这些年的漂泊,让我学到了什么,那我觉得是:我开始更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过客,在各个城市(或星球)里穿梭,或长或短,为了搬家和迁徙的方便,还是不要轻易下“定居”的念头,多了一份随来随走的洒脱。
还有就是既然路肯定要走,怎样拖延也没有用。那索性甩开膀子,大踏步往前走。接下来的日子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内寻求,向前方——隐隐若现危机四伏的中年人生——大步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