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同学,你要加紧学习了,这次 Interview++ 里有人反馈你进步太慢,技术方面没有太多展现,其他同事都不知道你能做些啥。” Buddy 在微信里这么给我说到。
我好奇的去查看反馈打分的表单,想看看是谁反馈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发现参与调查的十一个人里面有十个人都是给的8~10分,唯独一位同事只给了2分。这个结果使我特别沮丧,因为他是一位和我关系还不错 Dev,平时开发方面有些不清楚的问题我都会去请教他。难道是因为我问得太多了,让他觉得我技术水平不够吗?
当然,以上只是昨晚的一个梦,直接看反馈表单的行为在现实中是被严厉制止的,Interview++ 的结果只能够通过 Buddy 传递给 Buddee。
梦境确实是个有趣的东西,熟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而我的梦向来都和现实连接得很紧密。
昨儿吃养生火锅的时候和 TL 聊了一些组内 Interview++ 的事情,整体来说组内对于 Interview++ 还是不够开放,很忌讳在当场的时候未转正的成员被评价不够好,每到这种时候都会着急去帮忙解释,以试图改变提出问题之人的观点。
我们战战兢兢的接受所有人提出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因为我们害怕影响到试用期同事的最终转正,毕竟现今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也不容易,失业对于职场人来说也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以致于我们习惯性的会在 Interview++ 的时候进行一些无意识的保护行为。
Interview++ 定位是什么?
Interview++ 是 TW 对处于半年试用期同事的进一步观察。每隔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月)试用期同事的 Buddy 就会组织项目上和该同事有交集的同事进行一次面谈,主要收集该同事在项目上的表现,做得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最终 Buddy 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该同事并帮助他去改进和成长。
这不是大好事儿么?为什么会担心失业的问题呢?因为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会有一次和 Intervew++ 的形式差不多的 Probation Review,最终会根据几次 Interview++ 的结果、该同事的变化以及现在的能力来进行投票。投啥呢?当然是能不能转正了...
所以 Interview++ 是对企业和个人都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企业可以通过额外的机制来确保招聘到的人是符合需求的,个人也可以通过持续的反馈来不断的完善自己。
为什么如此畏惧 Interview++?
我刚加入 TW 的时候也听过太多 Interview++ 中 Buddy 和其他干系人犹如战场般斗智斗勇的事情了。有的干系人没有客观的给予评价,有的 Buddy 在整个过程非常弱势,有的 Interview++ 就是背后说三道四的吐槽大会,有的 Probation 里就是有人强烈的不给过,怎么尝试说服都不行。
哪怕是我自己在转正之后参加一些同事的 Interview++,也会觉得有些干系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是那么的负责,而且也没有太多的事实支撑,更多的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吐个槽而已,并没有意识去帮助正处于试用期的人。
有些时候我也会遇到一片和谐的 Interview++ ,所有人对处于试用期的人各个方面都很满意,会有一些刻意的避重就轻的说一些不足。最后大伙儿都高高兴兴的散场,Buddy 也可以很轻松的把结果传递给 Buddee。
其实对 Interview++ 最大的畏惧并不是它会影响一个人是否转正,而是每位干系人是否真心以帮助同事融入新环境、改进自身不足和顺利度过试用期为出发点,并客观的给出一些着实能够帮助公司、帮助团队和帮助个人的反馈和建议。如果不能,那这样的 Interview++ 已然失去了它本该存在的意义。
如何做好 Interview++?
一个称职的 Buddy
就 Interview++ 而言,Buddy 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定下一个基调,Interview++ 是为了帮助刚加入公司的同事,通过客观的反馈来提升自己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而非颁奖大会或者吐槽大会。
在过程中 Buddy 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场,不论是好的和不好的反馈,都需要客观事实来支撑而非个人感觉。处于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其他干系人提出的建议,当然遇到一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建议,也可以当场讨论。
Interview++ 的结束并非面谈会议结束,Buddy 还需要将整个面谈的结果客观的反馈给 Buddee ,肯定他优秀的地方,并为不足一起来制定一些改进计划。
合理的 Interview++ 周期
Interview++ 的周期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上一次结果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如果上次对 Buddee 的评价比较不错,需要改进的点不那么多,那可以考虑隔两个月再来一次,毕竟大家的时候都很宝贵;如果上次 Buddee 的评价很糟糕,需要改进的点特别多,那至少就需要一个月再来一次了,毕竟需要让大家及时看到 Buddee 的成长。
千万不要一次 Interview++ 之后就是 Probation Review,那无异是将你的 Buddee 直接推上审判台。
当然我也听闻一次 Interview++ 没做依然可以转正的同事,我只能说他自我适应和驱动能力真的强,当然也会质疑他 Buddy 是否有承担该有的责任,抑或这是大规模扩张情况下的必然?
我自己刚“荣升” Buddy 还不足一月,由于出差也没能参加本地的 Buddy 培训,有些时候我有点担心是不是能够给予 Buddee 最大的帮助,自己能不能作为一个好的 Buddy 帮助他顺利的融入 TW 这种特有的文化和工作模式。毕竟,我自己也有太多太多不知道的了...
写到这里,突然恍然大悟。说实在的,在如今这个社会,哪怕是在 TW 的 Buddy 和 Buddee 关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太多了,最终谁去 Buddy 谁还真说不准。与其这般纠结,不如当作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机会了。
如梦初醒般的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