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语文:我天生是教语文的人
作者:姜广平
【敬告】“语文大师课堂”将陆续推出国内语文名师的自传性作品。即日起,推送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三栖型语文名师姜广平先生的专辑《我为语文:我天生是教语文的人》。
姜广平先生目前系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中心的负责人。书名本来是《我为语文》。应其所请,加上“我天生是教语文的人”作为副题,也是本平台为姜广平老师作一点推广,敬请理解。
学语文,就应该找天生就是教语文的人做老师。
姜广平,就是那种天生是教语文的人。
姜广平说:“我为语文!”
姜广平说:“我为语文而生!”
如有出版社有意出版此书,请联系姜广平老师本人。
【人物简介】
姜广平:
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从事三十多年基础教育工作,曾被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赞誉为“中国教育写作第一人”。
著有《重塑生命》(长篇小说)、《蚌蜒河畔的爱情》(长篇小说)、《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文学评论集)、《穿越与抵达》(文学评论集)、《我抓住了两个世界》(教育叙事作品)、《不做旁观者》(教育随笔集)、《尝试之路——邱学华教育家之路纪略》(教育长篇纪实)等。
主编有《语文读写新法》(高中版)《小古文观止》(启蒙篇·基础篇·提高篇)等著作。
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主持文学杂志《莽原》、《西湖》“作家对话”和“文学前沿”专栏,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创立有“姜广平大语文课程”品牌。“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以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特点在业界广受好评。
序言:语文书写着我的生命之旅
我天生就是教语文的
我的人生有时单纯到就只是语文教学,或者单纯到只是读书与写作。
语文给了我所想要的一切。
我在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诉说着语文、表达着语文。
我想让大家看一看语文是如何书写着一个教师的生命之旅的。
《我为语文》是一本历经曲折的文本。非常幸运的是,它没有能在它可以出版发行的时候成书与发行,而是苦苦地捱到了现在。
这似乎说得不合情理。怎么没有成书与发行反而是一件幸运的事呢?
这里的原因,我会慢慢告诉你。这么说吧,没有能成书与发行,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否则,真的让我惭愧之至而又后悔莫及。
这世界上,因悔其少作而毁其少作的事太多了。
这一文本多少带有点自传性质,但又不完全是传记,只是将我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育感悟从我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并想让更多的人们看到语文及语文背后的东西。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事,可写的也有很多。但我觉得我的人生有时单纯到就只是语文教学,或者单纯到只是读书与写作。我似乎已经没有了其他生活。我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不幸。
我差不多就是那种天生就是教语文的人。
我好像就是为了教语文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这是我的宿命。
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完成这桩伟大而简单的使命的。
我在八岁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就确定了我将来要做教师的志向。后来竟然如愿意以偿,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所目睹几个哥哥因为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原因而无法读到高中的人生境遇,因此,在很长时间里,我不敢对上高中、上大学、将来当教师存着什么奢望。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后来,我终于读了大学、做了教师而且竟然很不错地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这是一种怎样欣幸的事。经历近三十年语文教学的生涯,我深深地觉得,语文已经异化为我的另一种人生。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吧,是语文供给我一方生存的空间,一种可以糊口的职业,一件可以赖以取得人生成功的工具。
语文给了我所想取得的一切。
怎样论定语文在我人生中的作用我觉得都不是过分的。
但恰恰就是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中国的教育,中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一段很为尴尬的时期,人人都可以对语文评头论足一番,而最没底气的反而倒是语文教师本身。当然,并不是说语文没有问题,但语文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并没有人能说得清。那么多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官员及普通教师,都在对语文发言,可是语文的问题却是中国教育最重的问题。
当然,关于语文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其实也说不清,但我觉得我在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诉说着语文、表达着语文。
现在,我想将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捧给读者。
作为这几十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亲历者,我想让大家看一看语文是如何书写着一个教师的生命之旅的。
直白地说,我在这一本书里不想写一本对语文教学与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的书。我只想让更多的当代中国人看一看这几十年的中国语文,理解那些正在从事着语文教育的语文教师。我相信,我这本书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一个语文教师的生涯,一个能写出很多著作、发表过相当数量文学作品,并能与当代名优秀作家进行对话、在中国文学界以文学评论产生影响的语文教师的经历,是足以能让人体悟到一些关乎语文的况味的。
这就是说,我想提供一本最为质朴的最为原汁原味的东西奉献给我的最真诚的读者。解读它、穿透它,并从中提炼出语文最最本质的内涵,我相信是会有人去做这项工作的。这就是说,在这里,我将自己作为一个语文教学的个案了。我真诚地希望,真正的学者们透过这些质朴的生活场景,穿透我们这个时代的语文时空,真切地让人们知道,有一个时代,有着这样的语文形态,有着这种语文形态下挣扎着的语文教师和其他各色人等。教育研究其实不应该忽略这些也许看上去似乎非常芜杂、非常零乱的东西。
因此,在这本书里面,我将提到一些人物,这些人都是真实的,真实得就像你身边的同事和邻居。但我也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的。如果我不提起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会被时间冲刷得没有丝毫痕迹。这些人都是我的语文同行。我清醒地知道一点,我的语文人生以及个中的种种酸甜苦辣,有很多就是这些可爱的语文同行赐予的。我的语文人生无可奈何地和他们扭结在一起,想要回避都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中肯定有很多非语文教学的因素。一个人的人生史中,也会有一些非人生的东西。这是一种生活的悖论,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们,一般来说,是不考虑这些非语文教育的因素的。
然而,我要告诉人们:正是这些人和这些非语文元素的东西,构成了我们教育界的重要景观。我们以前可能都将这一点忽略掉了。教育的发展,他们可是重要的参数。我在此后漫长岁月的里研究着教育,也研究着语文,都非常遗憾地发现一点,教育精英们对教育的研究,确实没有扫描到他们,也没有能发现他们也是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他们的状态、品质,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情形。这也许就是我想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的。
由于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不能将他们的真实姓名全都告诉大家。只有在一些无关大局,更不会因此带来笔墨官司的地方,我会亮出他们的高姓大名。我还要说明一点的是,我这个人记忆力太好,好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程度。也许,在我提到的人物中,有些人肯定已经将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我还是那么固执地记着他们。我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同时也让这些人再一次展现在读者的视野里。让读者们看到他们的生活,看到他们的挣扎,看到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这些小人物的命运。
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此外,我们的语文,很长时间以来,都缺少一种原创的精神。这固然有历史和我们的意
识形态等诸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语文缺乏这种精神,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一个有着教育良知的语文人,应该有面对这种精神缺失的勇气与担当。
这么说吧,我们的语文,这么多年来,其实缺少一种文化的操守。即如当下对《生活在树上》的热议,既表明着这种文化操守的缺失,也表明着绝大多数所谓语文精英的浅薄甚至无知。
这一点,我也将会在我的书中作充分的展开与讨论。
也就是说,我所经历的语文教育史,我都会以自己的视角来进行评价与分析。这也将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萨特说过,写作其实是与遗忘抗争。我想在写完这本书后,将一些人与事努力忘记。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另一个愿望。
至于读者从这里读到点东西,长点见识,我是不敢奢望的。现在我只想做一个倾诉的人。而你如能为我停留为我倾听,我由衷感激。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处在可怕的裂变之中,或者是在崩溃中聚合。譬如说价值观的问题,出现了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那种崩溃情景。我觉得,在现时代做一个教师,不得不面对很多很多东西。然而,我始终认为,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我们人之为人,教师之为教师,不能成为崩溃过程中飞离中心的碎片。
有人说,自传或回忆录其实是一种不可靠的东西,因为这里面肯定有许多伪饰与美化。
好在,我这本书只是想呈现语文,呈现这么多年来我遇到的一些问题。
好在,我全部的人生努力与企图,就只是为了成为一个被语文改写或书写着的人。
或者,直言之:我就是一个天生为教语文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这算不算伪饰与美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