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今年研究生复试在网络引起很大质疑,第一名初试390分,第二名陈鑫初试331分,差距很大,但是复试陈鑫成绩九十多,非常高,综合得分笔试第二名的同学高。这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主要是初试分数差距太大,逆袭可能性不大。网上有人说她是济宁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的女儿,但是济宁医学院已经辟谣了不是。
这样一个事件让我们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很愤怒,因为十几年前,我也考研究生也参加了复试,研究生考试和高考不一样,没有那么正式,学校主观意愿强一些。自己学校老师出题,很多学生考前都已经知道专业试题大概的范围,对其他学校很不友好,十几年前是这样,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
再说回陈鑫这个事件,大家可以看下她的履历,她有篇“一作”影响因子6点多的SCI,非常牛的,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都不一定能达到,我研究生毕业发的3点多的,那是研究生三年泡在实验室的结果,她一个本科生那么多课,还有备考研究生,还能发SCI,太牛了。这样的学生哪个导师不爱要的。
网上有人说陈鑫家庭一般,父母农民,所以有猫腻的可能性不大。我觉得这个不是更重要的,重要的是如果她的SCI是自己做的,那她是个科研大牛,导师是真心想要她的。
导师其实对研究生考试成绩不是很在乎,更在乎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很多学校让学生大一就开始备考研究生,因为学校就业差,基本都倡导学生考研,还出了几所考研名校啊,所以成绩好也不能说明什么,导师们对考研名校的学生也挺忌讳的。我看过人大有几个专业研究生名额空了,就是复试的学生都不喜欢,结果一个没录。这也是研究生考试的特点,笔试复试各占比例,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找人,如果一切是公平公正的,我觉得挺好的,不要只是招聘刷题的同学,要招聘真正热爱科研、综合能力强的同学,而不只是要个学历找工作。
我其实很不喜欢我的专业,也不擅长,为什么考研呢,因为本科学校一般就业不好,通过考研考到一所好点的学校,利于就业。研究生三年发现根本就不擅长科研,也没有兴趣,专业基础也不好,浑浑噩噩好不容易发了篇3点多的SCI,混毕业了,毕业就去中学当老师,也没在做科研,家人们还劝我读博,我没读,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
学校导师要不唯分数论选拔学生肯定会有一定争议的,主要大家身边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大家认为唯有分数是公平的,所以高考基本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唯一出路了,尽管它有很多的弊端,但是现行的最公平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