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唱法的学习过程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基本的唱法分类对学生进行训练,但永远不要按照完全标准化的唱法,试图让学生模仿某一个人或某一类的歌唱状态。唱法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路径和参考,而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是我们的拐棍,在我们无法行走的时候拐棍儿是一种支撑,当我们需要独行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先丢在拐棍。
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要记住,任何的方法只是载我们过河的船,过了河,就要丢下船才能前行,如果我们过了河依然背负着过河的船,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在学习各种唱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任何唱法都有共性,我们不是从最初就要学习某种歌唱方法,具体的唱法就如同大学的课程,我们首先要经过小学和中学的课程,才能够进入大学。
唱法本身只是一种与自己性格符合的音乐风格,是在具有了基础发声能力之后才关注和学习的。
无论我们进行任何唱法的学习,都要完成以下的基础训练:
1.通过收腹呼气,打通声音
2.通过高音训练获得真假混声和歌唱状态
3.通过呼吸训练获得声音的控制能力
4.通过腔体训练打通全身的声音通道
5.向内、向后、向上的歌唱状态
6.通过共鸣训练获得单个腔体的控制能力
这是所有唱法的声音基础训练,只是在学习流行唱法的时候,做到前四个基础训练就可以。
唱法训练就是音乐风格的训练,这就如同我们在学习写作不同风格的文章,我们不是从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能力,而是要先学习拼音、识字、词组,还要学会写作文,同时还要经历一些生活的磨练,培养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敏感度,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之后,我们才应该去学习和调整写作的风格。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最初的阶段,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就可以确定学生学习的方向,但是我们学习的注意力依然关注于声音的基础训练,而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唱法特点和音乐风格,是由于学生性格自然确定的,在这个阶段,也许学生呈现出来的唱法特征与老师教学中的标准唱法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依然会把教学的主体方向集中在声乐基础训练当中,声乐的基础训练越扎实,学生的唱法和风格就越鲜明,甚至很多学生的唱法和风格,是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我们在教学的后期,只是根据学生自然形成唱法的特点,进行一定的调整,帮助学生形成自然的歌唱风格。
切记,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最适合他们的唱法和风格,就是他们自己的唱法和风格。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唱法风格的倾向,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准备。比如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就更要关注头腔、胸腔的共鸣以及打开喉咙的歌唱状态,虽然头腔胸腔的共鸣以及打开喉咙的状态,在基础训练中会按顺序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不可能在确定前一阶段学习全部合格的状态下,才会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并不是非要在全部解决了学生高音之后,才入会进入呼吸和歌唱训练的,而是要在每个学期完成整个的教学步骤,而在新的学期依然重复完整的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保证学生随时具有协调性的,整体性的歌唱能力,同时也在不断循环教学的过程中,调节和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以防止出现很多声乐学生在学习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由于发生技术痕迹太重,没有具有整体性的歌唱能力,呈现出声音难听、动作僵硬、没有感情的歌唱状态来。
于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当我们明确了学生在唱法和风格的学习方向之后,就要根据唱法和风格的特点,在相关的声音训练环节加强训练。比如美声唱法的学习中,就更要重视打开喉咙和共鸣腔体的训练,民族唱法的学习中,更重视高音的训练以及头腔共鸣的训练,流行唱法的学习中,就要更重视个性化声音以及对音乐表现的敏感和品质。
声音风格训练过程中,主要引导声音形成向内、向后、向上三个基本歌唱状态。美声唱法更强调向后、向内,民族唱法更强调向上,流行唱法更强调真实表现。而向内、向后、向上是歌唱训练中的三个基本力量和身体姿态,我们在训练高音的时候,就是通过神经力量带动的,而神经力量的特点就是向上。打开喉咙的训练就是向后,向内就是调动情感歌唱的方向,胜利老师训练学生形成呕吐感,就是这个向内的力量。同时这个上、后、内就是指身体的部位,也是力量的方向。向上指的就是身体从下往上发力,整个身体向上提起,向后指的就是身体的后部发力,这个后部力量往往通过身体的各项姿态来进行训练,向内指的就是声音不是在口腔直接打出去,而在身体内盘旋。 这几种训练的方式都不是依靠文字和语言就可以获得效果的,往往是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来调节,最重要的是,这三种状态本身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三种状态共同组合形成具体的声音状态,总体来说,即跟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有关,也跟歌唱中的身体姿态以及肌肉和精神力量有关。
第六节:风格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唱法用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更容易的多,比如我们让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去演唱一些时尚的流行歌曲,他们几乎就不可能,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流行歌曲,可当我们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我们大多喜欢的依然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而不是同年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如果我们以风格的角度来理解,所谓流行的就是时尚的,这种对时尚的喜欢,只是我们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才会会显现出来的,因为社会发展和流行的时尚元素,是年轻人推动的。比如在我们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会追求时尚,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精力旺盛,我们愿意追逐最新潮的流行元素,我们求改变,喜欢寻求一切可以改变的东西,喜欢探索一切的未知,于是我们会非常直接的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性格非常直率,不会思考自我控制,也不会去过度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就是流行音乐的特点。
以这样的角度说,美国的布鲁斯、蓝调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流行音乐,而在美国其实是他们的民族音乐,而如果以风格的角度划分,只划分成民族的,时尚的和古典的,我们如果以按照质量的角度来划分,布鲁斯的音乐实际上是属于民族风格的音乐。
我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喜欢的是时尚的流行音乐,当我们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大多会喜欢民族音乐。这主要跟我们那个年龄所经历的很多事情有关,这个年龄都涉及到孩子的教育,以及个人事业的提升,人的精神状态与民族音乐的风格相符合,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于是在这个年龄段,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审美以及热爱,也许有些人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也许有些人在年龄很大了之后依然喜欢流行音乐,造成这样状态的原因,是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差异造成的。有些人即使生理年龄50岁了,但是他的心理状态依然活在20岁,这样的人就更容易喜欢年轻人的流行时尚音乐。而有的人,虽然生理年龄20多岁,在心理年龄活在40多岁的状态的时候,就容易喜欢民族音乐。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在三、四十岁的时候,都会喜欢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音乐艺术,而当我们进入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到一种古典文化的状态,因为在这个年龄,由于人生的阅历非常丰富,人的身体已经开始衰老,人就会出现一种收敛的,内在的生活状态中,这种状态与古典音乐追求的风格是非常吻合的,于是这个年龄的人自然会喜欢一些古典的音乐和文化。
我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朋友,我们所有的朋友基本上会划分成三类,当我们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这三类朋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来。比如我们与一个人发生了冲突,在非常愤怒的时候,有三位朋友在我们身边。一个朋友说:他太欺负人了,我帮你一起揍他去,你不能忍耐,应该永远的去面对;另一个朋友说:行了,就算了吧,原本也没多大的事儿,你快去忙你自己的事儿去吧;第3位朋友说:这件事情需要你检讨一下,一个巴掌拍不响,互相能够吵架,双方都有原因,你应该在自身找一些原因。
这三类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而这三种对事物的角度和处理方式,也是我们必然经历的人生阶段。我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大多会呈现出勇敢面对、绝不退缩的一种人生态度,遇到任何问题绝不能示弱,要培养自己的信念和自信心。我们在三、四十岁的时候,都会专注的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遇到很多事情都会选择隐忍,选择自我忍耐;而当我们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我们人生经历了很多,也有很多的困惑,我们开始寻找内心的状态,我们发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跟自己有关。无论一个生活多么世俗的人,在这个年龄都会开始思考人生。
我们如果从音乐风格的角度来看,流行、民族、美声的风格,特别像这三位朋友,也特别像人生的三个阶段。流行音乐相当于我们二、三十岁那种完全释放自我的状态,会直接的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流行音乐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因为他非常贴近生活状态,而且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遇到那三位朋友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觉着帮我们出气的那个朋友,才是我们最贴心的朋友,在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愤怒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位赞同我们指责别人的朋友,因为我们交朋友的初衷就是为了获得支持者。而如果我们遇到愤怒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不断在说我们自己错了,即使我们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喜欢这样的朋友。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流行风格,不等同于流行唱法,我们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已经是很古老的了。我们从风格的角度,流行风格指的就是一个人在当时某种状态下最直接的表现,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摇滚音乐的声嘶力竭的吼叫,听到了表达某种情感所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声音,难道我们在生活中就从来没有吼叫吗?难道我们在经历某些情感的时候,不就是撕心裂肺的感受吗?我们会看到一些流行歌手唱的痛哭流涕的,我们很少看到美声歌手或民族歌手有这样的表现,但从流行歌唱的角度,一定是非常真实的还原当时内心的某种情感。
于是,当一个六十岁的人去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很难直接唱出流行歌曲表达的情绪状态,即使他去演唱年轻的时时候喜欢的流行歌曲,他也依然无法表现出真实的情绪状态来。因为他的年龄和经历,已经使他很难能够直接把情绪状态表现出来。在没有直接情感表达的状态下去演唱流行歌曲,无论是歌曲的情感还是歌曲的味道都会比较差,如果让六十多岁的人去演唱民族的歌曲还好表现,往往从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都可以演唱民族歌曲,因为民族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国的民族乐器大多是独奏乐器,而西方的很多乐器是合奏乐器。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强调个性的表现力,比如说我们听到的民族歌曲,都是高音歌曲。而民族唱法大多也都是高音唱法。虽然曾经出现过像德德玛、关牧村等人演唱民族歌曲,可实际上她们是用美声的歌唱方法来演唱民族歌曲,她们只能称之为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中国民族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所有人都争强好胜,没有人喜欢当绿叶,都想当红花,这种音乐风格更像是我们经历的创业奋斗的那个年龄段的状态,于是在那个年龄段里我们更容易喜欢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而那些即使年龄大了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经历的人,他们也依然会喜欢民族的歌曲。
民族唱法,就需要有强烈的共鸣和个人的表现能力,声音要全部在头腔集中,并且向前释放出去,于是民族唱法特别强调气势,在各项状态中,不是以声音来带动,而是以气势来带动歌曲,而且民族唱法的声音大多声线比较细,因为民歌大多音高比较高,声线自然就会细。如果那些学习美声的人在演唱民族歌曲的时候,我们听了就会不对味儿,是因为美声唱法强调打开喉咙,声线比较粗的时候,在演唱民歌会缺少灵活性,音调不够婉转,就显得很笨拙。
而美声唱法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整天在强调打开喉咙声音靠后,因为美声强调的就是投入的、专注的歌声状态,这个专注和投入,就是投入到自我内在的歌声状态里,虽然民歌也是在投入,但民族歌曲投入在表现力上。所以美声唱法本身更强调自我的收敛性,也就是内在的控制力。我们在训练歌唱状态中,很强调声音的向上、向后、向内,向上基本上就是民族唱法的歌唱状态,就是越往高越好,越往上集中、往前表现越好,而向后和向内更像是古典和美声的唱法,声音完全打开,要有声音的宽度以及强烈的声音表现力。现在还有一种民美唱法,类似于用美声的方式进行民族歌曲的演唱,相当于通过美声的打开喉咙,学会了声音向后,但依然保留着民族歌曲演唱的向上集中的基本歌唱状态。
这里有一点,我们为什么在学习中要强调打开喉咙训练。这是因为亚洲人和欧洲人的口腔结构是不同的,比如在头部,亚洲人的脸都扁平,而欧洲的脸更立体,因为他们的头骨跟亚洲人比更有纵深,于是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额骨、颧骨、口腔结构等很多方面都不太一样,于是欧洲人在发音的时候,他们的声音更靠后,更靠近舌根,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口腔结构决定的。而我们的声音更靠前,更靠近舌尖,比如北京人说话就是特别典型的靠近舌尖,都是舌头特别快速的反应,发出声音来,这种发言的状态就特别容易出现高音,而我们实际听到的北京人都说话,大多也声调很高、声音很尖。而欧洲人由于腔体决定声音在口腔后部,发出的声音就会很粗重,发音的时候,咽壁容易发力,软腭和硬腭之间的空间比较大,就会有非常好的口腔和胸腔的共鸣。那些人西方人比我们平均身材都要高大很多,自然他们的腔体也会很大,所获得的共鸣的声音也会更好。
这种情况在中国人身上也能发现,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姚明、郑海霞等身材高大的中国人也会发出声音粗重的声音来,从声带和发声的关系来说,身材越小,声带也越细,声音就越高。西方人普遍的身材高大,所以他们发声的时候,普遍的声音就会比较粗。如果我们亚洲人去学习西方的歌曲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模仿西方人的腔体结构进行发声,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更接近,于是我们就必须把我们的喉咙打开到跟他们一样的程度,我们才发出跟他们接近的声音来,这就如同我们在学习英语和美语的时候,我们如果发出跟他们一样的声音,我们就必须学习打开口腔,用舌根发音。那这个过程就等于我们要故意拿出一种腔体状态来,故意装成那样的声音,美声的发声状态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真正的民族唱法就是原生态,其他的都不是民族唱法,而我们现在认为的民族唱法其实是借鉴了美声唱法改良出来的。比如老一辈的郭兰英、马玉涛,还有唱陕北民歌的阿宝,这都是典型的原生态唱法。而现在又出现了很多蒙族和藏族的原生态歌手,他们在演唱的时候不用什么歌唱的方法,他们就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民族特点来演唱,这才是真正民族的东西,于是才会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和传唱。而我们在演唱这些歌曲的时候,大家并不会考虑什么唱法和要求,只是在模仿着这种民族的特色风格进行演唱,其实这才是唱法真正的意义,才是歌唱真正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歌唱的最终目标,那就是通过声音释放自己内在的感受,而这种内在的感受,既是民族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是内心的情感,而所有的唱法以及发声方法,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用来提升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如果我们沉醉于各种发声技术能力的提升,沉醉于某种唱法的模仿和学习,就失去了我们学习歌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