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做了相关的笔记。因为本学期我执教的是美术集体教育活动,所以本周我认真研读了《指南》艺术领域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对比中寻找差异,反思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
首先,《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小同步课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幼儿“感受和发现美,以及表现和创造美"。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创设怎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教师需要着重从自身方面来思考的。幼儿感受、体验和发现美了吗?是怎样表现和创造的?这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往往关注更多的是结果,也就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不是学会一首歌了?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了?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不喜欢或者学不好。
其次,《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幼儿的,这一关键点我们做到了吗?在美术活动中,当老师出示绘画范例的时候,部分孩子就会不自觉地纯粹地模仿,离开了样本就无法下笔,只是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在音乐教育中,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种种现象难道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创造、不敢想象?责任不在幼儿,而在我们。孩子们从小就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步伐在走,他们的学习只是纯粹地模仿,是我们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因此们要贯彻《指南》精神,更新自己教育理念。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借鉴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让幼儿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不要求孩子们对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大家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再次,《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生活,只有多经历,才有助于孩子们“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在过去的一学期中,例如在汽车主题中,我们将各种特殊功能的车,请进幼儿园,带领孩子进行观察,观察之前也会请孩子说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将它画下来,接着再带着疑问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很多孩子会非常自觉的在日常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也会带孩子去垃圾分类宣讲中心进行参观,参观结束后,孩子们会非常形象的将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表现出来,也有孩子会非常形象的将我们去往垃圾分类宣讲中心乘坐的大鼻子校车表现出来,孩子们感到非常新奇,就会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观察力,进而添加想象力,然后将作品非常形象的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稍加指导,孩子作品便一气呵成。当然,也有大部分时候,出于外出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随意将孩子们带出校门,既然孩子们没有办法出去亲眼目睹,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孩子犹如身临其境啊!我们可以将一些动物、立交桥等图片、视频带给孩子们,本学期,我也更多的在美术课上运用绘本来当做经验来源的素材之一,比如在绘画《城市的夜晚》这一主题中,我会出示绘本《吃掉黑暗的怪兽》、《一只夜行猫》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像这种世界经典绘本,他们的画面往往会极具美的美的感受,孩子们看到自己熟悉的绘本,也是高兴地叽叽喳喳,看到惊奇的视频,也是像打开一个新世界一样,眼睛不眨!当然幼儿的亲身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也会在家园共育的工作要求中,请有条件的家长带领幼儿参观绘画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景象。
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我在平的工作中做得还不够,当然在美术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会有意识的尽力避免评价中的“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出示丰富的材料、积累相关的经验,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等等。不过有了《指南》的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研读并具体实施,力争让孩子们获得科学、全面的发展!
翟铭
2020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