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启发。正好昨天写的感赏日记得到一位热心家长(清泉石上流8)的指点,突然意识到自己平常真的太专制了,把两个点联系起来,有很多感触。首先做为一名控制欲强的家长调整好情绪最重要,并要学会对孩子的教育有弹性、有包容、有温度;其次,要接纳孩子的现状,明白孩子的对抗就是在成长,那些看起来混沌的、破坏性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像蝴蝶化蛹,这股力量越大过程越艰苦,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未来!用文字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快乐、智慧的好家长,感染孩子健康、自然的生长!现将这篇文章摘录下来,时刻谨记!
(1)当小朋友开始与大人唱“反调”时,是自我形成的过程
历史的规律总是惊人的相似,所有的新生事物在萌芽初期,都必须进行破坏性的斗争,才能挣脱旧有事物的桎梏。
当孩子们开始想要自己去尝试地思考问题,开始置疑父辈对自己人生的安排,开始认真地反省爸爸妈妈说的道理时,正是自我塑造的萌芽期。
只要他们有这样的疑惑,就是反抗家长的管理的开端,就是家长们头痛的叛逆期的到来。
孩子成长的叛逆期明显的有两个阶段:七岁到八岁,是理性和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十六岁到十八岁,是心理独立和逻辑成熟期。
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两个年龄段才是家长们头痛的时候,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的增加,每进一步,孩子与家长对等谈话的筹码就会增加一成。
此时,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胡作非为。
那么, 为什么孩子们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内心想法呢?难道就不能平和地,顺理成章地长大?
(2)成长的途径,是一个跃迁的过程
孩子们在逐渐明白事理的过程中,由于接受新观念太快,来不及吸收,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如果孩子一直保持在原有轨道上,安安静静地按部就班,反而会让人心慌,这说明他没有接受到足够的能量,也就是说没有学习到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让他发生质的改变。
有时候,混乱和破坏,是一种生机的表象。
精力太过充沛的小孩,在某些特定阶段会表现得十分糟糕,这是因为他还无法掌控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
一旦这个小孩学会如何去利用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他会比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混乱阶段的孩子,更有自制力,更具有开拓和创新思维。
(3)家长对待淘气孩子的处置方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而不乱,乱而不杂,杂中有序,序中有理”
家长的心境稳不稳定,家长的情绪平不平顺,家长的认知到不到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会出现偏差。
一旦出现貌似胡闹乱来的行为时,家长表现得崩溃,并不见得是这个孩子当时的状态有多么的糟糕,不过是孩子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
孩子的行为触及到家长的心结——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和忧虑以及生活施加在自身的压力和无奈。
这些心结,现实的,想象的,都叠加在一起,这才使得家长们对熊孩子的“胡作非为”深恶痛绝。
但问题本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少吃一顿饭,少学一次小提琴,打乱了一天的学习安排,短期来看,好象是很严重,长远来看,人生的发展,真正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从心而发的内驱力。
当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想都不想,毫不犹豫地接受你的安排,开始与你“唱对台戏”时,别紧张,只要事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只要“乱中有序”,只要大方向没有问题,孩子并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那么,乱一点,又怕什么?!
当孩子不受你的控制时,其实是他自我成长的正常表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他闹腾得差不多了,孩子们会发现:姜还是老的辣,妈妈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这个时候,你就静静的接受孩子们重新变回回乖宝宝吧。
摘自:https://m.baidu.com/mip/c/s/m.mmbang.com/mip/baike/newborn/538/832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