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job” 做的好!
“wonderful ” 很棒!
“Perfect” 完美!
“Impressive” 印象深刻!
“Incredible” 令人难以置信!
“It is a phenomenon” 现象级!
这些都是英国老师挂在嘴边的常用语,当然,根据表达程度和个人喜好,自上而下,不断的使用,目的就是一个,给予孩子们各种五颜六色的激励。
有国内的朋友,对英国的教育很有兴趣,会经常问:
“那里的小朋友搞不搞月测,模考啊?”
“不搞啊,平时有点单词测试,背乘法表,期末考试,没有期中考试。”
“搞不搞大排名啊?”
“基本不搞啊,拿回分数,各找各妈”
“开不开家长会啊?会上不点名表扬和批评啊?”
“开啊,一个学期一次,每次都是一对一,只有表扬,没有批评,有点建议呗。”
“那就奇怪了,孩子学习靠啥激励呢?”
靠什么激励呢,我回想回想女儿学习的过程,当然是有激励啊,而且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完全能体现出教育者,教育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女儿学校的激励体系,在100多年内,他们大概创立了50多项奖项,有公益奖,慈善奖,有最快进步奖,最佳团队奖,法语奖,学习明星奖,音乐奖,舞蹈奖,绘画奖,体育奖等等,其中各类奖项里,还设有很多细分的奖项,比如音乐奖,孩子每考取一个级别,学校都给予奖励,可以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每年学校的年度总结大会,都要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学生们颁发各种奖励,数不清的孩子纷纷排队上台领奖,不停的挥手,微笑,拍照,致意。很多优秀的孩子甚至要不停去排队,因为要领取数个奖项。
学校还会将每年的获奖名单连同奖项,印刷成精美的册子,分发给各位家长,家长们个个热血沸腾,你只要翻翻册子厚度,就能体会到学校对奖励这个事情,是多么的不余遗力。
激励,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去参观英国的中小学,就会发现,在各个学生的校服上,总是别着各种各样的徽章,形制别致,做工考究,美观大方,这都是代表着,学校给予孩子们的各类肯定和激励,就和英雄身上的勋章类似,望之令人生羡。
要说孩子们怎么来的激励?这些就是,就是为了积攒这些漂亮的勋章,就能让孩子发愤图强的了。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们只有在艰苦的环境,甚至高压的环境下,才能激发潜力,才能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从某种角度说,这倒也是事实,不过,个人觉得,激励或者赏识教育更加符合绝大多数孩子,因为,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没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自信心,拥有了自信心才能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砥砺前行,至于挫折,放心吧,它们永远不会缺席。
所以,朋友之间有时开玩笑,当孩子拿回一个99分的考卷,西人会开心的说“啊宝贝,竟然只错了一道题,恭喜你,做的好!”,我们往往会说“搞什么,还有一道题是怎么错的,赶紧反省一下!”
另外,我和老师交流,谈到改进孩子的问题,老师对家长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it is my job”,意思是这当然是我的工作啊,我也和国内老师打过交道,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少点应酬工作,多督促督促孩子学习”,现在已经发展在微信上,给家长布置作业了。
我看过国内“毛坦中学”和“衡水中学”的纪录片,他们实施的其实就是高度浓缩的“挫折教育”,不断刷题,不断排名,希望你在挫折中,越挫越勇,最后,打败所有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教育有什么结果:
第一,我们大概是把逻辑关系搞错了,我们需要寻找的不是挫折,而是遇到挫折的原因,如果把挫折当成一种教育范本或者工具,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很可能是,培养孩子唯一能力就是避免挫折,如何避免?那就是尽量只去做会的,擅长的,对于不会的,不擅长的能免则免,他们丧失的则是未来的机会。
第二,要在挫折中奋起,打败所有人,这样才不会再有挫折,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只要不是第一,就永远是挫折,于是,我们的学习和教育目标,不是获得知识健康心理,而是以打败别人为最高理想,学习变成了一个丛林,一个零和游戏,甚至你死我活的斗兽场,我们需要的是能健康长大的孩子,而不是战斗机器。
当然,这样的教育现状,是现状的教育体系相关的,可以很坦诚的说,目前的大学录取模式决定了中学录取模式,进入决定了小学甚至幼儿园学习,甚至胎教的模式。
所以,周围有无数的朋友把孩子送出来,或者在送孩子的路上,他们无非就是想给孩子一个进取的学习环境,在这里也有竞争,也很激烈,但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他们不是以打败别人为目标,而是成就自己为目标的。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孩子的普通父亲,我喜欢这里的各种“激励”,让孩子有信心笑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