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周末,我家高中生和小学生都开学了,大学生也在做开学前的思想建设,愉快的寒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
大学生的寒假是愉快的,没有作业,会会同学,聊聊天,唱唱歌,打打游戏……
中小学生虽然有“双减”政策的庇佑,但信奉“弯道超车”的家长不会放松对孩子的管理。所以我家高中生和小学生的寒假应该不算“愉快”。
我家高中生开始选科了,江苏高考政策在卡哥那一年实行了新高考3+1+2,“3”是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是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在这之后进行了两次补丁,先是化学设置保底,继而是今年高一的孩子选物理必须选化学。
我家高中生在“物化地”和“物化生”之间摇摆,卡哥给弟弟的建议是如果对自己将来所学专业没有特别禁忌的前提下,选自己愿意学并能学好的科目,毕竟高考总分为王。
最终我家高中生选了“物化生”组合,并告诉我今年他们学校选文科组合才3个班,以他们学校950人总量算,文科选择比例不足16%,而卡哥这一届他们学校文科比例是22%。
我猜想选文科比例下降,大部分原因来自于2021年高考文科特殊类本科投档线远高于理科。
在分科选择的时候大多数学校、家长都是趋利避害的,高考政策如何变,落到每个家长和孩子身上都是如何选择能保证自己能在这场考试中胜出。
所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外在因素。
做选择与决定的主要参考是重要的外部人物,以及外界主流意见。
所以在选科时,他们会这样说:文科组合选择专业偏少,招生计划也少,高考投档线也高,老师建议能选理科不要选文科,学校建议多少名以内必须选“物化生”组合……
做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己的思考与推理,而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
高一选科,高考选专业,毕业选工作,恋爱选对象……都会这样。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依据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头脑的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同时又能开放的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选科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只有热爱才能抵挡漫长岁月。
谷爱凌说“我不是为了奥运会而滑雪,也不是为了上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对它们热爱。因为我喜欢做,所以就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那就让我更喜欢它。”
正是因为这种热爱,她极其自律,这样的热爱与自律努力,结合在一起,成就今日的她。
我们不可能成为谷爱凌,但是我们不妨埋下一些热爱的种子,或许什么时候就可以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