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气清景明,祭祖踏青)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自从进入春天以来,“立春”春意萌发,迎来“雨水”,到“惊蛰”地气回升,蛰虫始出,进入到“春分”的滚滚春雷,到达“清洁而明净”的清明时节,历经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时春天的景色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群山如黛,百鸟啼鸣,生机无限。
节日诗文
寒食日题杜鹃花
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节。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传统习俗:祭扫,拔河,蹴鞠,荡秋千。
祭扫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皇家则建立自己的祖祠,比如明朝、清朝的祖祠称太庙,就是现在天安门东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传统节日:清明节和寒食节,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代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会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经典谚语
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清明时期,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都需要一定的气温或地温才能发芽出苗。这段时间如果天气晴好,气温、地温势必较高,出苗较快。若遇上阴雨天气,甚至“倒春寒”,气温下降,气温太低,农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则会有困难,所以说“清明要晴”。
谷雨时节过后,各种春播农作物正值幼苗期,它们扎根发苗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便是“谷雨要雨”。
#清明节# #又到清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