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3岁宝宝的妈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我学习的大J小D的启蒙课-第11课。本篇是自控力培养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在这篇文章讨论及时提醒孩子、让孩子学会等待。
在上一篇里大J启蒙5-父母信守承诺利于培养孩子自控力,提到两个“不要做”:
1)不对孩子双重标准
2)不要随口承诺,却又不当回事。只是哄骗孩子。(比如你今天表现好明天我们就出去玩)
这一篇里,我们将会谈及培养自控力的2个“要做”:
1)及时提醒
2)学会等待
一、及时提醒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大人们觉得他们自控力不好,其实常常是因为孩子记忆力不好。
比如有的妈妈说“讲道理的时候都明白,但是真的到那个时候又不记得,要耍赖了。自控力太差了!”
在图示的情景中,妈妈和宝宝约好10分钟后就回家,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真的过了10分钟后,妈妈突然打断孩子,告诉孩子时间到了。孩子却怎么都不肯回家了,大哭着被妈妈强行抱走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很可能不是宝宝不打算遵守,故意耍赖。而是是妈妈没有及时提醒孩子“你和我的约定时间快到了。”
对于一个玩的开心的孩子来说,10分钟够他忘记一个约定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往往会习惯性的进入教育模式:“你刚刚答应怎么能出尔反尔?你这样是耍赖。”但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隔段时间就提醒一次、反复提醒,提前提醒。孩子心理也会对结束游戏的时间有预期。
在上面那个案例里,我们可以和孩子先约定好,10分钟到了就回家哟~
然后 过一会儿又说,我们还有8分钟哟~
再过一会儿说,还有5分钟哟~
然后又提醒,我们再过3分钟就要回家了哟~
还有一分钟哟~ 我们收拾东西做准备吧~
最后说马上时间要到了~10、9、8……3、2、1我们走吧~
当孩子成功做到的时候,告诉他:
孩子,你刚才表现的行为叫做自律。叫做有时间意识。你知道吗,在现在的世界,能自律,遵守时间的人是很受欢迎,很受尊敬的。你刚刚就做到了自律和守时。你做得非常棒!妈妈为你感到开心和自豪。
二、学会等待
说到等待,就不得不提“延时满足”。我曾经听见很多人提倡刻意制造一个延迟满足的环境,比如每天给孩子一块零食。然后一个月后的某天起告诉他今天这个如果不吃掉,3天后就给你3块。以此来训练自控。
但是大J表示,刻意的“延时满足”,不如让孩在自然状态里理解“等待”,学会等待。
比如我们要排队、上网买东西要过几天才会送到家、坐车出门会遇到红灯和堵车、去超市还要等待结账。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等待,无需可以营造。
有几点需要解释:
1)“延迟满足”和“自然等待”之间的差别:
延迟满足像是一个刻意营造的游戏关卡:有敌人、有对抗、有胜负、有奖励、有惩罚。在家庭营造的延迟满足里,父母是设计关卡、设计考验、操纵者,站在孩子对立面的。或者至少是冷漠的旁观者。
自然等待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出现的小插曲。孩子学会接纳等待本身,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应对突然的“等待”。在这个等待里,没有敌人、没有设计者、没有考验和调整、惩罚奖励,没有操纵。一切都是客观自然发生的,父母和孩子依然可以是共同体。
2)让孩子等待并不是忽视他的需求。
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期待着一饿立刻有奶,一困立刻能睡,一拉屎了立刻有人给换尿布。那样然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心的、温柔的。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会慢慢发现,不是所有想得到都会立刻得到。而等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
这并不等于,孩子们有需求,比如渴了、想抱抱、困了,父母说等一下满足你,然后就当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做自己的,一拖再拖。这个是忽视需求。
我们提倡的只是等孩子自己亲口提出需求,他自己表达他需要什么,然后你回应他,让他知道他的需求被接受了。只是有时候从发出需求到实现需求之间,会有几秒的时间差、几分钟的时间差、几天的时间差。孩子慢慢会接受这种有时候有的等待是自然而然的事。
3)其实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家庭其实是完全相反的——不仅不延迟满足,反而追求立刻满足孩子一切需求。
换句话说,他们连一秒钟都舍不得孩子不满足。
孩子看见别的孩子手里有玩具,不等孩子张口,妈妈就说,妈妈也买给你。
孩子玩的游戏接下来要用的道具有点远,不等孩子张口问,自己找,家长赶紧去到处给他收集齐了堆到他面前。
孩子还没有开口说想吃或者想喝水,就先把吃的和喝的塞到他嘴里。
对于被提供的一切,孩子只能有两种动作:拒绝和接受。
所以,孩子们没有表达自主权利的机会。
甚至他们学会了暴力拒绝:好好说我不要、我不饿、我吃饱了没有用,于是就用打人、发脾气、打翻东西的方式强行制止对方侵犯式喂食。
在武志红老师的书里提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家长给孩子喂米糊,孩子其实已经饱了,吃了就吐出来。但家长觉得肯定吃不够,还是要喂。不喂他们自己就难受。于是强行再喂进嘴里。喂得孩子吐得满地都是。那个家长也没有停止喂米糊。
在这个恐怖案例里,喂孩子真的是孩子的需求吗?不如说,喂养,已经完全沦为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表达爱的欲望的工具。
反思我们自己,在我们“对孩子好”、“恨不得帮他做好一切”的表现下,真的是无私的爱?还是自私的强塞?
孩子是不是已经觉得窒息和厌倦,感到疲惫和无奈,感到被侵略和丧失主权?
当然这个例子过于夸张,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家没有这么严重。父母和孩子形成默契,他们要什么还没说每一个眼神我们就懂了。甚至孩子一个眼神都不用,我们就准备妥妥的,一家子其乐融融。
但是,这又造成了另一个问题。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很容易知道孩子要什么,在他还没有开口说的时候,就提前给他备好,比如给他准备好衣服、玩具、给他准备好水和喜欢的食物,恨不得立刻送到嘴里,他们觉得这样是爱的表达,是爱的体现。孩子要是很享受这种服务,父母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父母的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从孩子7个月持续到孩子7岁,17岁,27岁而不自觉。
但是这样会给孩子一个错觉:
他想要什么都有人准备好,他只要等着就好了。(这种模式延展到成年,明明已经是成年人了,也等着别人伺候他,等着别人观察他想要什么,赶紧做好了给他送到手边,把他当成婴儿来满足。这会导致他在学校和朋友相处,在未来找工作以及交男/女朋友的时候遭遇大挫折。)
他想要什么就有人会立刻给他,他不需要等,配合别人,和别人合作。(以后如果想要的东西需要等待就会不耐烦,生气,打滚,觉得是有人恶意和他作对,觉得有坏人针对他。在幼儿园里如果有玩具需要轮流或者合作,就可能发生攻击、打人、哭泣、无法好好上课的情况。)
如果我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别人不会自动帮我拿过来,自动来伺候我,那他就是不爱我。(当孩子离开家庭,开始上幼儿园,老师和同学是不会来猜他要什么。提前为他准备好,并且提前帮他包办一切的。而孩子并不知道突然没有人伺候他的原因。当他享受惯了伺候以后,他会以为是因为老师和幼儿园的大家不喜欢他,不爱他,所以大家才不来伺候他。如果别的孩子会和老师提需求,说老师我袖子不舒服,请帮我放下来。而我们家的宝宝不会提需求,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师给别的孩子放下袖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就会委屈和自尊心受挫。对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和社交积极性都有很大影响。)
所以,如果您家的孩子快上幼儿园了。有一天是一天,就不要再包办他的简单事务了。
游戏:超人先生帮帮我!
说明:这个游戏是由孩子扮演超人/奥特曼/黑猫警长/擎天柱/乐迪/汪汪队长,任何他们喜欢的角色。由父母来扮演求助的人,让孩子间接学会表达求助,以及什么事项可以求助。
玩法:洗衣服的时候——妈妈“叮铃铃,超人先生请帮帮我,我背后痒痒,请帮我挠挠”
买东西的时候——叮铃铃。超人先生帮帮我,这个东西我拿不了,请帮我拿一个放到车篮子里。
日常里——叮铃铃,超人先生,我的袖子卡在胳膊上好难受啊,请帮我放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