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力篇的几点感悟
留痕,可以让我们很快地累计默会知识,从而实现快速成长,成为一名卓尔不群的教师。我把留痕理解为记录身边的事情或者更直接点说就是写作,关于写作我一直在探索与学习,到底写什么?写这些有什么用?写自己想写的。有什么用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写一辈子东西也没有什么用,最后也没有发表了,但是只要写就会有反思与感悟,这就是写作有什么用的原因吧。留痕本身也是一种反思。
层次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有人看到工作是抱怨,整天忙里忙外的,而有人看到的工作是快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从这节我想到了书中写到的参禅之道——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和我们教书看学生是一样的,拿我来说,教数学以前重知识,重练习,总觉得练够了分数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现在觉得知识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灌输的过程。现在上课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个知识点的形成,把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课堂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
教师风格,一名老师朝远方走去,留给学生背影,被学生念念不忘的特质,那才是真正的教师风格。教师风格的形成可以简单这样来概括:刚开始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用一句话把这两个词串联起来,最后用几个案例或几千字来诠释自己的这句话,最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反思力篇的几点感悟
抓住灵感,灵感是上帝和你说的悄悄话,但上帝很忙,绝不会再和你说第二次。养成捕捉灵感的习惯,千万不要等到从别人说的话里,文章中,成就里发现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而后悔不已!我在这里想到了我经常用手机备忘录的习惯,记得前年带六年级,我去楼盘看户型图,正愁没有《比例尺》一课的例子,就这样被送上门了,随手一拍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就感觉是老师的亲身经验,和书上死死的例子是不一样的。还有开学前家里让我去淘宝购买一个大蒸锅的篦子,开学后第二课就遇到了测量一个圆直径的教学片段,我这个篦子的例子比书上的还要复杂一些呢(过程就不再详述)。
教育不仅仅是良心活。以前我也总说教育是良心活,对得起自己就行。事实不是这样的,她不仅仅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想一想我们是什么工种?我们是专业技术人员,想必从这个名字中也不难发现我们是技术岗。主要说的是不能一层不变的一直用同一种方法上课,十年前你这样教这节课,十年后你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教一课,没有任何创新和思考,没有沉淀和思想。我想到了学校的智慧课堂,平时听沿海城市的视频讲座,他们的孩子很多都是用平板上课,我打内心底里抵触,不能接受,这也许就是一种不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古董”。如果还不改变现状,也许马上就会被时代淘汰,到一种很尴尬的地步。
信息时代,守住自己的注意力。备课时,上网查找资料,点开网页,本来是去找资料的,然而,就在点开网页的那一刹那,我们的注意力就开始转移了、分散了,这儿点点,那儿看看,不知不觉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悄然流逝。翻开一本书,打算静心阅读一会儿,还没有看几分钟,手机上来了一个新的微信,点开回复,顺便打开微信朋友圈翻看,这儿点个赞,那儿留个言,一圈翻看下来,书一页没看成,半天时间却不见了。很熟悉的场景,很实在的描述,也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有时候也困惑如何控制自己,但是好在自己在慢慢改变。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吃饭时吃饭,走路时走路,睡觉时睡觉。读书、备课、批改时,关闭QQ、微信等即时交流平台,把手机放到远一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