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金融次贷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打垮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而且让全美无数人事业,无数的基金银行倒闭,而就在这个绝大多数人被这场危机一击即溃的时候,却有少部分人大赚了一笔。
电影《大空头》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小说,不同于其他电影的宏观分析,这部电影跟随四路人(巴里,李普曼,埃斯曼和三人小团队)的脚步,一点点解读他们是如何准确预测到房地产市的大崩盘,并在这个危机市场中大赚一笔的。
首先介绍一下电影题目,空头。可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熟悉《大空头》这部电影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是空头?
说到金融,就会有金融产品,就会有交易的甲方乙方,有时还会有一个中间人。而在市场或金融产品的风险预测上,甲乙双方本质上是对立立场的。
觉得会涨的,我们就说他对未来“看多”,说他们是“多头”;相反,那些觉得会跌的,是对未来“看空”,他们就是“空头”。那这样一个交易里就会有“多空双方”,一个市场上,总是可以分成多空两拨观点,两拨情绪,两拨人。金融市场就是不断产生合约,如果未来涨,那么看多的一方获利。如果市场下跌,那么看空的赚钱。
而电影《大空头》讲的就是自05年开始,已巴里为首,首先发现房地产市场泡沫时,并坚信两年后市场会大崩盘,所以开始找各大银行买金融产品专门做空房地产市场的故事。
这四路人中有最早基于精密计算发现这个巨大泡沫的人;有利用个人身份职位努力做好中间方撮合交易的人;有基于实际考察后全力买进的人;也有发现危机泡沫但无资金进入市场,而后找了资深前辈帮助而后得益于巨大利润的人。
在05-07年期间这四类人都忍受着巨大的压力,比如投资人的投诉,上司的指责,下属的不信任以及前辈的提醒,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怀疑,虽然相信自我判断,但两年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就算已经到了07年,前期出现一些小泡沫,市场却依然屹立不倒。
当然,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巴里的投资利润高达489%,李普曼凭借当中间商抽取利润,埃斯曼全力买进,还有得益于资深前辈帮助的两个年轻人,都在这次危机中大赚一笔,据分析,他们这四路人在这次危机中获益超过20亿美元。
世界知名经济学家、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在其著作《灰犀牛》一书中,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集中爆发以及在此之前的诸多泡沫破裂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没有引入灰犀牛这个概念前,很多人将美国次贷危机对市场的连环冲击,理解为有史以来华尔街释放出的最大一只黑天鹅。但其实,“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之所以称之为灰犀牛事件,是因为在07、08年经济大萧条之前,就已经出现过多个小泡沫破裂事件,比如2004年,联邦调查局的一份报告就提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规模爆发;2008年,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G7峰会上提醒人们注意,一场金融海啸即将到来。圣路易联邦银行总裁威廉·普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议员理查德·贝克均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现大问题。
但其实重大危机发生之前的种种端倪其实都是一次次绝佳的机遇。就像《大空头》中的四类人。其他躲避灰犀牛侵扰的方法包括,直面危机,化危机为机遇;也可以是避免或者减少损失的措施,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激励措施那样,可以使危机不再继续恶化。但未雨绸缪显然远胜于亡羊补牢。
米歇尔·渥克也在《灰犀牛》一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危机)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
其次,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
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