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圆桌派》中有一期节目挺有意思,叫《吸猫:喵星人的爱与哀愁》。
节目中马未都带着 “网红” 观复猫黄枪枪和马都督做客,与窦文涛、梁文道、蒋方舟聊起爱猫的人才懂的爱与哀愁。
这四位猫奴在节目中高谈阔论猫与人之间的各种趣事,引发了很多 “吸猫” 网友的共鸣。
节目中窦文涛提到一个观点:猫是属于互联网的。你会发现在网上随处可见的猫视频和表情包,同时还衍生出猫奴、铲屎官、吸猫、云养猫等带有调侃色彩的词汇。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变得如此地迷恋猫。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宠物而言,狗是被人类最先驯化的动物,而猫并没有被人类彻底驯养。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养猫也是相对小众的,原因显而易见,猫的实用性价值低。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猫的流行是现代化的产物。全国养宠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其中养猫的人群大多是都市白领,他们工作繁忙、独居。
在个体化的独居时代,猫成了最佳伴侣,这既由于养狗所需的金钱、空间与时间对于都市而言过于奢侈,也由于养猫在家着实方便、经济且少占空间
同时,猫这种动物一直被赋予上神秘的色彩,人们对之有着种种奇幻的想象,冷漠、骄傲、尊贵、迷人,猫一直都被赋予着 “妖” 的气质。
狗是在身边的,而猫却是在云端的,它犹如《聊斋志异》中的鬼魅,来去自如捉摸不透。
人会创造出神话来满足内心的投射,而在当下的社会,猫之所以会如此流行,也是因为其反映了人类心中的理想人格。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匮乏,人们需要居住在一起,通常是以大家庭的模式。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几十口人的大家庭被分化为几口人的小家庭,人们开始注重隐私观念和自我意识。
而在当下,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类开始迎接的是独居时代,“一人户” 家庭数量明显上升。
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 1990 年的 6% 上升到 2010 年的 14%。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 年的数据是 14.6%;而全国 “一人户” 占比最高的上海市,每四户里竟然就有一个一人户
“空巢青年”一词在近十年大量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之中,和传统的认知不同,有很多人是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同时科技的发展又为他们消除了生活的不便利,他们享受着私人空间的自由。
但是,人们也会孤独,所以他们需要朋友,而猫毫无疑问是那个最理想的朋友。
猫是独居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它会自己处理粪便和寻找食物,人不用每天带它出去溜,它也不会时时刻刻缠着你,你们亲密但保持一定距离,陪伴但不过分打扰。
人们对宠物的差异是有所感知的,由此发展出了猫型人格和狗型人格的说法。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也提到:
假如将人分成 “狗型人格” 和 “猫型人格”,我觉得自己堪称彻底的猫型人格。听到 “向右转” 的口令时,会不由自主地转向左边。虽然这么做的时候常常心生歉疚,但好也罢坏也罢,这是我天性使然。
虽然以此来概括猫和狗太过于简单,毕竟每个动物都是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性格。
但是,这类描述还是比较符合人们对猫的认知的,它们不会对主人俯首称臣,甚至很多时候是相当高冷不搭理主人。
站在人类的角度,这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驯服对象,因为它不忠诚、顺从,它太过于自我。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骚动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强调归属感和顺从,我们被教育要归属于某一个权威,按照他们的标准来改造自身,成为听话的人。
在学校里,好好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各科成绩都比较优良的学生会受到广大家长老师的好评,他们会很好地完成任务,却很少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
在过去,如果有人养猫,人们会说这人一定很古怪,这当然是一种偏见,是对猫的偏见,更是对 “异端者” 的偏见
何为古怪,其实不过只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已,而这也正是猫的可爱之处。猫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人们看不懂孤傲和特立独行,就将其妖魔化。
无论如何,人类应该感谢猫,至少它证明了灵性还没有消失。人的内心是一个交叉小径的花园,表面呈现的是被打理整齐的花草,可在幽暗处依旧生长着某些 “杂草”。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总赋予猫科动物妖媚的色彩,这里的妖媚并非是贬义词,甚至带着某种艳羡的眼光。它们不用墨守成规、随性自然,这是身处世俗中人的一丝幻想,将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欲望投射到动物的身上。
猫也的确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很特殊。对于其他动物,人们称之为宠物,自己是主人;而对猫,人们戏称自己是 “铲屎官”,猫却是主子。
虽然这只是调侃,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关系的认识,人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投射出人类相处的模式。
所谓宠物和主人,实际是有高低的,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从属和控制。
人们从不吝啬说爱,但这爱中却带着太多的束缚和捆绑,仿佛爱是一种特权,意味着你可以肆意地干涉他人的生活。
而猫的出现,却也让人意识到是否我们可以不用那么紧张,我是爱你的,但你是自由的,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互相陪伴但却不从属,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
然而生活中远非如此,处处充斥着所谓的捆绑关系,相亲角、逼婚,横跨在两代人之间的是代沟,更是那种沉重的依附关系。
在爱情上也是如此,浓情蜜意、哭天喊地随处可见,却不见罗大佑《恋曲1980》式的洒脱:“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猫的遗世独立世人不懂,于是便将它们理解为冷漠,有人曾经说过,TA 不养猫,是因为猫养不亲。
或许它们不是冷血,只是比人更懂得如何去面对离别,据说猫知道自己快要死去的时候,它们会选择消失。
由于不养猫,无法考证这个说法的真实与否,但是如果这是真实的,那猫还颇有几分庄子之风,对于生死和离别,它比人要洒脱。
人们无法忍受所爱之人的离去,看似深情,却不过是误读了永恒,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离开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很多年前,庄子的妻子死了,他没有哭泣,而是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他的朋友很不解,觉得庄子很薄情,但庄子却说人的死亡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都是最自然的一个过程。
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是艰难的事情,但人必须学会去接受,在这方面猫好像比人要释然。忠犬八公式的忠诚很感人,但却很少听过有如此忠诚的猫,它们也许会难过伤心,但过后又会继续生活。
这不是绝情,而是通透。人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相伴过,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但这趟旅程中没有人能永远陪着你,珍惜旅伴,独自上路。
如果我有一只猫,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希望它可以独立地存活,不用念念不忘、流连忘返。
那段相互陪伴的岁月已成往事,却并不会被遗忘,也许在某个冬日的下午,它慵懒地在阳光下休息,浮现出昔日的美好光景。
微博:@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