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心灵受到极大冲击。一是感叹于大诗人精辟的语言。二是感慨于其中深刻的教育哲理。
“锤”是严厉,是一下一下的烙印,是伤痕累累的野蛮塑形,是你要我长成这个模样。
“水”是温和,是一下一下的抚摸,是载歌载舞的欢快生长,是我自己要长成这个模样。
教育不应该是“锤”,应该是“水”。教育应该如水般“载歌载舞”。
王君老师曾经推荐过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面的老师尼克第一次在孩子们面前亮相,就是载歌载舞的方式。他用这种全新的方式,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孩子们,美术的本质是什么,绘画,不是模仿,而是自由地奔腾的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课堂,如果也能给学生感受到这样的一种思想的自由,生命的激情,那么,何愁“鹅卵石”不够完美,他们会在我们“如水般”的温柔抚摸下,在时间的长流里,渐渐完成自我成长,走向心灵的完善与完美。
教育不应该是“锤”,应该是“水”。
苏轼曾经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句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每当我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都在想苏轼何止是在说“文学创作”,他不是在说“教育”吗?
教育就应该“如水”般“随物赋形”,而教师就应当知道“当行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所谓“随物赋形”就是孔子所说“因材施教”,就像尼克老师发现小男孩伊夏有着阅读症障碍,但也有绘画天赋。
所以,尼克老师煞费苦心的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全校绘画大赛。其目的,就是让伊夏脱颖而出,找到自信。伊夏果然不负众望,他对形象和色彩的天才感知能力让他画出了风格独特的作品,夺得头筹。
最终,伊夏终于走出了抑郁。在尼克老师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个真正快乐上进的孩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好的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人,能够拯救人。
如果我们“如水”一样,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我们就不会强制,就不会野蛮。
因为,我们的“捶打”或许就毁掉了一个具有独特眼光的画家、作家,不管是什么家,他一定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捶打”,是按照我们的想象,最终只能使孩子泯然与众。
教育更应“如水”一般知道“当行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在需要我们教育时,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应该煞费苦心。在应该等待时,在应该放手时,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