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看完已经很久了,刚上映时,在一位师兄的公众号里评论了这部电影和影评。他推荐的主题是信仰,虽说是讲天主教的教义,但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期待颇高。担心姑娘们害怕血腥镜头,我头一回主动跑去约某汉子看电影,被拒绝的事情我是不会说的,只能继续祸害姑娘去。
在电影院的座椅上坐下,让我引起注意的是身边的老先生。为什么说是老先生?他年纪已长,穿着挺括规整的深色外套,直着脊背坐在那里,犹如一个上位者隐而不发。我想,或许是个有故事的老伯,职位较高的长者,或者以前当过兵。
朋友是天主教徒,看见影片开端的镜头里,墙上是天主教的教义,不禁惊喜轻呼。故事渐入佳境,我也严阵以待。是的,没有往日轻松娱乐的心情,我是来探询另外一颗坚忍的心。
后半段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哭,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哭的,眼泪一直没有干涸。不是因为恐怖,也不是因为害怕,或许就是那一点的感动和那疯狂的执念。
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他饱受屈辱却毫不动手;或许是,那些重重为难却毫不让他退缩;或许是,他竟然真的要手无寸铁地走向战场。
战争一点都不酷。没有看过断肢横飞的场景,很难相信战争的疯狂无情。不!疯狂和无情不足以形容那个战场,我想不出一个词来恰当地形容那种绝地,它们与战场相比太过苍白。那里让人惊骇,难以呼吸。放映时,一个女孩弯腰捂嘴飞速地跑了,估摸着是吐了。夺命与被夺命的过程,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问自己,若是自己真的面临着场景,早就腿抖成筛子,找个地方躲起来了吧。
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的那一张张历史照片,白花花的尸体让我之后对多人的形体艺术都产生了阴影。战场更甚,血肉模糊,绝望与疯狂,更多的是震慑心神。
主角坚持“不杀”,可是战争不会因此而停止。它残酷暴虐,这里没有赢家,却又永远不可避免,因为一步步的欲求。
中国人的哲学,故来是,除死无大事。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大德们可以证悟空性,不在乎皮囊生死。或许没有接触过修行的人,不会有强烈的感受。那种改变自己种种如影随形的脾气、习惯、处世态度,亦或者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它们切肤及里,散乱纠缠,对待它们,需要冷静、坚韧、勇猛,最重要的是要清醒,不然一不小心便会发疯。
我不了解天主教的教义,不知道支撑道斯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是童年的遭遇,让他产生了“不杀”的信仰。因此,我对他的坚持更为佩服与震撼。反思自己,终究是高看了自己,低估了来路。
他们,不在乎死亡。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丢掉了信仰,丢掉了自己。
我只想说,戴斯蒙德·道斯,随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