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里,今年刚刚分来一名女研究生,95年的。偶然的机会,谈起她正在处的一个对象,网恋了一年多,实际接触也将近一年的时间。女孩的父母非常看好这个小伙子,经常在女孩的面前讲这是最佳择偶人选,什么“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类似的说辞,经常在女孩耳边鼓噪。其目的是,催着女孩早点定下来,也老大不小了,不要再挑三拣四,早点成家,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据女孩讲,起初网上交流还没觉得什么,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感觉共同的话语不多。她举了一个例子,有几次她觉得很好笑的一件事,可是处的对象听了,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她就觉得很郁闷,越来越想逃离与他的共处。目前,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互相搭理了,因为对象的事儿,也与父母的关系闹得不愉快。
我这个七零后的老人,听了她的诉说后,平添些许感慨。一方面有与其父母同样的感同身受,孩子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早一点成家立业,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急切期盼和美好心愿。可能作为父母,更注重孩子对象的人品、职业以及对方的家庭等等诸多因素,有着“自己的孩子不能吃亏,将来有一个衣食无忧生活”等等方面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在思量琢磨女孩的想法和观点,以后的路终究是女孩子和她对象一起走下去,找一个志趣相投的人相伴一生,也是没有错的。虽然她举得的实例,在父辈人看来是多么的幼稚,但这的确是当事人最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当局者和旁观者,现代人与隔代人,是否在观点上能够做到同频共振,很难;是否能够实现观点和看法的最大交集,我认为是可以的,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