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空
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是从美的角度看《红楼梦》里的青春与爱恋,那份心底的慈悲、对人剔透的理解与懂得,真叫人感动。
而朱建军老师的《红楼梦圆》这本书,前半部分在追根溯源——谁写了《红楼梦》?大概不是曹雪芹,那是谁呢?读者们可以自己去看。
后半部分则是从佛教心理学的角度看《红楼梦》,浅析人物心理与象征,以更高的存在性视角看《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谈论人类共同面临的苦与困境,指出了一条更智慧的出路。
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东西,宝玉要情,凤姐要权力,妙玉要洁,晴雯要尊贵…可结果呢,都是“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就是命运的无常,人生最本质的苦。
只要有欲求,就会带来苦,因为欲求不可能永远被满足。
警幻仙子给宝玉听的曲子中,最后一首是点题之作: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整部《红楼梦》是按照这个曲子展开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受自己主观意愿所控,结局令人唏嘘。这就是无常。
警幻仙子其实就是在警示宝玉,一切都是幻,一切都是黄粱一梦。
一个人的人生无常,我们可能没有太多感觉,但一群人的人生都无常,我们就会从心底感受到人生的苦和苍凉。
从有到无,最终还是空。所谓修行,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悟一个“空”字。
02 好了歌
甄士隐经历了痛失女儿和金钱散尽,又被老丈人欺辱排挤,正值悲凉落魄之时,跛足道人出现了,疯疯癫癫地念起了《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彻悟,于是忘却世间羁绊,跟着跛足道人走了。因为甄士隐本就是个淡泊名利之人,他的贪欲和执念并不深,所以能够看破。
为什么是跛足道人这样一个丑陋不堪的人来点醒甄士隐呢?这里很有意思,而且宝玉、黛玉、宝钗、贾瑞等都曾有一个疯癫之人来提醒或帮助。
《聊斋志异》里的一篇故事也写到一个恶人百般凌辱一心救相公的妻子,最终妻子承受住了,恶人于是给了妻子解药。然而恶人其实并非恶人,而是真正助其之人。
我们终究还是太看重这副皮囊,只相信眼睛看到的,而不相信心。
所以,你身边的恶人、逆境有可能就是来成就你的。要不然呢?为了打垮你?不过我最爱的还是尼采的那句“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坚强”。
宝玉和甄士隐一样是有慧根的人,比如有一回他在秦可卿房内睡觉,做了个春梦,最后被鬼叉抓走,大喊着惊醒过来。
能醒来就有悟的可能。
不像贾瑞,至死都执迷不悟,看风月宝鉴里的凤姐美得摄人心魄,令他无法自拔,而另一面的骷髅只看一眼便不再看了,最终只得精尽人亡。
这个风月宝鉴有点像照妖镜,只不过照出的是你的欲望,你的渴求。看不破,你就会陷入自己的“心魔”,进而被吞噬。
被心魔吞噬,也就没法好,自然也没法了了。
“富贵之人更有出世之心,因为没钱的人会以为所有的苦来自于贫穷。”——《好了歌》就是无常歌,甄士隐和宝玉都经历过繁华,也身临寂灭,所以才能看破。
03 存在性孤独
说起黛玉,学心理学的总会觉得她是个有抑郁倾向的人,闲来没事就哭,内心过于敏感,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她的情绪造成影响。现代人大概不会太喜欢黛玉的喜怒无常,尤其是谈恋爱,未免太麻烦了点。
本书的观点却很是新颖,黛玉哭的不仅仅是自己在情爱中的受挫感,更是因为一种身而为人无法避免的存在性孤独。
换句话说,黛玉并非善妒之人,而是害怕不被人理解,害怕宝玉不懂自己的心。
我想,在爱情里,女孩子总会有这样的期待:对方懂我多好!如果不懂自己,心里难免会失落。
我也曾这样,但我以为那样是不对的。所以当我看到朱建军老师对黛玉使小性子、哭哭啼啼的深度解读后,我竟有种被疗愈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会真的懂你,你将永远孤独,哪怕对方爱你至深。
黛玉知道宝玉对自己的爱,可宝玉还是不能完全懂黛玉的心。一个人要想完全懂另一个人,那么他只有成为那个可以,然而这样的话,这个人就丧失了身而为人最基本的独特性。
黛玉既想要宝玉的独特性,又想避免存在性孤独。这是一个死局。所以黛玉葬花,黛玉以泪洗面。
最近重读欧文亚龙的《爱情刽子手》,开篇写的就是一个将近七十的老奶奶迷恋一个咨询师七年,她就是愿意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幻想令她有生命力,令她的人生有希望、有意义。
她既寻求治疗,又不允许别人破坏她的幻想。她活得自我而又贫瘠。幻想中的完美爱情,使她可以和任何人合二为一,超越生命最深的孤寂。
正如这位痴迷于幻想中爱情的老奶奶一样,《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物不也是执着于欲望、迷失在梦里?
再看黛玉和宝玉,他们相爱的模式是“误会——误会解除——和好——新的误会…”
这样的相处模式注定了黛玉和宝玉最终会因一个更大的误会而使两人错过,最终令黛玉香消玉殒,宝玉看破红尘。
宝玉最终的遁入空门,正是对无常的看破,是因果,也是命运。
梦破了,心却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