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忧虑——读《论语》125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德行没有好好修持,学问没有好好讲习,听懂了该做的道理,不能马上践行,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能立刻改正,这是我最为忧虑的。”

这是《大学》里讲明德和日新的功课,每件事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事事注意,日日不断,积累下来,就大有可观了。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这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条,就是修身进步的切实功夫,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像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地去除以革其旧。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

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贰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其实善和恶的品种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几条,就是做起来难!

“德之不修”,指德行没有好好修持。修德就是修治道德,要求我们自己惩忿窒欲。“学之不讲”,指学问没有好好讲习,“讲”,指朋友讲习。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闻”是听懂的意思,听懂了该做的道理,不能马上践行,发现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刻改正。在儒家看来,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就要积极去做。《公冶长篇》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易经》益卦有“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说法。只有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才能够进德修业。人太容易犯错了,所以永远要保持那种谨慎自处的小心,只有随时提醒自己一旦发现错误就及时改过的人才有希望。

“是吾忧也”,孔子忧虑的意思是代表自己最为关切,把这些人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经常记在心里,加以防范,自然而然就少犯错误了。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写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今天学习了圣人的忧虑。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