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了一个话题: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他有权力否定我吗?——这究竟是我的问题呢,还是他的问题?
经常会看到这种对话,一个人批评什么东西,比如说《小时代》不好。
郭敬明的粉丝肯定就不愿意,就会骂他:你觉得不好,那是你没有眼光啊。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看不起他,那你倒是写一个东西出来啊。
批评的人就说:他既然拍出来了,就是让人评价的。发表言论是我的权利,我就是觉得很烂。
对,然后粉丝就说,你既然把这句话写出来了,发表言论也是我们的权利,我们也觉得你很烂……就觉得这种争来争去的看多了,特别累。
谁也不能说服谁,说了等于没说,特别没意思。
问题出在哪里呢?描述和评价,其实评论一个东西,既可以用描述的说法,也可以用评价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
我描述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说一本书,我会说:“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太流畅了,读完以后想了很多,心情特别复杂。”
而我用评价的方式说这本书,我的说法就变了,变成:“这本书写得特别牛,你去看吧,作者绝对是高手。”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
前边那种说法比较真诚。后边那种说法,有一点紧张,觉得说话的人特别专业。
让人觉得:“万一我看不懂怎么办?”“作者是高手,我看不懂是不是说明我智商欠费啊”
这是一个最大的区别。前面那个说法,是在描述我的感受,注意是“我”的感受。它表达的范围很克制,没有侵略别人的领地。
后面那种说法是有侵略感的,它说的是这个东西很牛,言下之意是人人都应该觉得它好。
所以这两种说法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一种价值观是多元的,包容的:我感觉好,你感觉不好,就像榴莲,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
后一种价值观是统一的,唯一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所以用后一种说法的人,就会跟别人打架。
因为我不光是在说我自己,我同时也假定了所有人都应该跟我有一样的判断。
今天很多人发表评论都是用这种语言,包括“值得”、“应该”、“必须”,比如说“这篇文章值得我们感动”,或者“不值得我们感动”,“你不应该感动”,“你怎么会觉得这篇文章好呢”,这种语言,就会引起很多的纠纷。
其实要避免很简单,只要换一个说法就好了,如果我说:“这篇文章我看了,我没有觉得感动”。
那我相信大家都会节省一些力气,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我就是不感动啊。就像你觉得榴莲好吃,我就是觉得不好吃啊,这两种感觉就是可以同时存在,没什么啊。
但如果你要说:“你怎么会觉得榴莲好吃呢?”那就是自找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