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朋友圈刷屏支付宝账单时就不太相信,不应该啊,每次支付宝的此类营销都是跌的狗吃屎,这次转性了?
果然下午就反转了.......
其实这个协议确认不确认没多大关系,因为以阿里的风格,该收集的信息不会给你少收集。
关键是这协议的字也太小了,明显不想让用户注意到,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取消,这么大的公司还这么鸡贼,当用户眼瞎呢。
我第一眼就看到这协议了,当时就想点掉,你别说,这个选框是真的小,不仅仅是字小,相当难点,我点了好几次都没点掉,我差点以为只能是勾选状态。
重点来了,我在取消同意协议的情况下下拉,同样会显示数据,这就没意思了。
可能我以前在没注意的时候已经同意过芝麻的协议,那么让我再同意一遍就很奇怪了。
所以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我估计就是给用户确认签芝麻的这份协议找一个理由,所以你之前有没有签过,之后会不会注意,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只要你参加了这个活动,就有了使用你数据的理由。
也就是说,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地套取更多的用户信息。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就是钱,在互联网公司,有一万种将它变现的办法。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为什么阿里的许多运营活动和宣传口碑非常差,就是因为目的性太明显,总是盯着用户的那点东西,并且伪装的本事还不行,让人一眼就看穿了。
------------------------------------------------------------------
说一说协议。
这个协议其实是相当霸王条款了,翻译一下就是,阿里可以将用户的数据卖给第三方,并且卖给第三方后数据被不当利用的风险由用户承担,同时第三方可能通过这些数据给用户进行推销,比如骚扰电话,这个风险也由用户承担。
注意,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你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具体一点就是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等等。
大部分软件的用户协议都是未经用户允许不可以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比如微信),怎么到阿里这里可以光明正大地卖用户数据了,希望有学法律的同学可以解释一下这是否合法,并且这是否和阿里系的其他用户协议产生冲突。
原来阿里是这样做信用的,我觉得以后还是尽量少用支付宝吧。
更新.在比较了京东和淘宝的用户协议后,我把淘宝也加上了。
我总结一下我对阿里系用户协议的感想,从排版到逻辑非常混乱,以我从用户的角度看有很多含混不清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前后矛盾。
我觉得阿里是有能力把协议写的清晰一点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阿里在不断试图将用户的权限降低,而将阿里的权利无限放大,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可能都忘了上一段自己是怎么写的。
去看看淘宝的用户协议吧,你可能会对你的账号到底属不属于你产生怀疑。
针对评论区做一个补充,微信在协议里同样做了免责条款,比如用户只有微信账号的使用权。
微信很残忍地直接将这条写得很清楚,但是微信的协议是除法律规定的情况,腾讯不会将个人信息透露给第三方,淘宝连这一条都不敢保证了,这是两家公司模式决定的,腾讯做产品,用户信息是自己的禁脔,需要避免泄露给其他公司,阿里做平台,用户信息就是变现的工具。
如果做过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就知道用户信息是很难获取的,除非用户主动联系,甚至无法主动给关注的用户发送信息(推文除外)。
当然,企业都在尽可能的避免自己的责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不论条款如何,企业应该将协议写得清晰明了,权责分明。
Ps.不用问怎么取消了,没用的。官方出的声明里说的方法,你做了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年度账单里不显示你的信用内容,只要你还在使用芝麻,淘宝之类的产品,阿里就有权利将你的信息卖给第三方。
想一下这次活动的逻辑和官方的解释就知道了。
新闻爆出来以后,这个活动经过了数次修改,从一开始的同意芝麻协议变成授权支付宝年账单获取芝麻信息,再然后将这个选项移到下拉后的页面。
官方试图说明,确认这个协议只是为了年账单能够展示这些信息,但是同意《芝麻信用协议》和支付宝可以使用芝麻信息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这个声明进一步坐实了我一开始的推论,官方原本就是想借这个活动让更多人在不经意间同意这个协议,因为在支付宝看来这个协议本身就包含了可以自由使用用户信息,舆论爆发了就亡羊补牢说支付宝使用需要授权,这不是和霸王条款里的内容矛盾吗。
同意协议和获取授权是两个意思的东西,阿里这里把两个概念搞的含糊不清,说白了,同意了协议你就是肉鸡,什么需要获取授权就是为了公关这次舆论创造出来的概念,因为一开始提都没有提过,别说让用户选择了。
这么大的公司还要打口水仗,钻牛角尖,想想真的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