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坚持到今天,是莫大的幸运。”
保持热爱的人生
1963年出生的倪夏莲是本次奥运会最年长的运动员之一,更是被人们称为乒坛“活化石”。对于倪夏莲而言,这二十余载的奥运征程与其说是竞赛人生,倒不如说是追求热爱的旅途。
1978年,倪夏莲加入了上海市乒乓球队。第二年,仅16岁的“小不点”倪夏莲在当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上成为黑马,她一路击败曹燕华、童玲等世界名将,凭借出色的表现摘得女单亚军,并入选国家队;
20世纪80年代初,左手握拍的倪夏莲凭借“直拍长胶”的独特打法,一时间在乒坛有着“怪球手”的称号,她在20岁就作为中国女乒的绝对主力,拿下世乒赛冠军;
然而,这种巅峰的状态并未陪伴她太久,随着其他成员的成长自己的球技明显跟不上当时的进度,所以,23岁的倪夏莲选择急流勇退,她离开了拼搏7年的国家队,选择到上海交大深造;
在离开专业队三年后,倪夏莲独自一人在欧洲艰难地重新拾起乒乓球的技术,“我的信心也不多,有过一段痛苦的阶段和自我调节的过程,逼着自己去接受这个现实。最重要的理念是,只要尽力了,成绩是自然的。”
直到00年,37岁的倪夏莲这才踏上了奥运会的赛场。并在自己参加的第一次奥运会上,倪夏莲表现出色,打进了女单16强;
但是在02年后,由于年龄增长和新组家庭,倪夏莲又一次放下球拍,自此,倪夏莲的乒乓球职业生涯再次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正当人们一次又一次以为她要退休的时候,她连续参加了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对奶奶级的人物仍参加奥运会表示惊讶外,大家最多的就是疑惑倪夏琳面对女儿甚至孙女辈的对手,会不会有一种不合时代的孤独?“不会,根本不会!”倪夏莲表示,“我对自己参与奥运会的定位很清晰,我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为了奖金,而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至少,我这个年龄还能参与奥运会,我希望给比赛带去正能量和拼搏精神,向世人展示乒乓球可以很美。”
拳拳爱国心
“起初,我认为自己为卢森堡大公国打球只是帮助他们,乒乓球已经输入我的血液,如果我现在不打,那就说明我的乒乓生涯终止了,我之所以现在还来拼搏,因为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自己的祖国召开,我将力争参加,这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实现在祖国参加奥运会的心愿,2007年起,倪夏莲又频频出现在国际赛场,与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姑娘们竞争奥运积分。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中曾写道,倪夏琳表示家乡是心中最深的牵挂,虽移居卢森堡多年,只要听到和中国和上海相关的事物,自己总会有一种别样情愫。“我的儿子和女儿在家里都讲上海话。”倪夏莲说,异国他乡的日子,思乡的苦,始终缭绕。“上海是我的根。从前我就一直看《新民晚报》的。现在我就在网上看,也很方便。”
“虽然我不能为中国队再拿金牌了,但我的一言一行还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58岁的倪夏莲,不仅在卢森堡队中带好队员,更将推动中国和卢森堡之间的乒乓交流作为己任,并努力希望乒乓球比赛能在世界赛场继续发光发热。
精神榜样
“只要身体健康,打得开心,又何必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去设定一个期限呢?”在结束东京之战后,倪夏莲如此说道。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只为坚守自己的内心,跋涉了许多道路,只为追寻自己的梦想。“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始终贯穿着她的人生,虽然身处异国,但她对祖国的寄托却从未改变,真正的梦想与热爱,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更显珍贵,她身上的坚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