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167~179。内容:《文化网》、《创造的儿童教育》、《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
一、关于文化网
“文化网”对于“文化细胞”负有两种使命。一是培养新的“文化使者”去创造新的“文化细胞”,二是从外界吸收新血液,向着范围内的每一个“文化细胞”继续不断的灌注进去。使他们可以继续不断的生长。我对这两个使命的理解:一是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一是血液,二是不断造出新的血液;一是生命,二是保持有朝气的生命。一很重要,二更重要!有了继续教育,教育才能持续不断;有了新鲜的血液,血液才能保持健康;只有有朝气的生命才能进行无限的创造。
二、关于创造的儿童教育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创造儿童,也不能创造世界。但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做出有创造性的事情来。
要让孩子们有创造力,几个前提我们还是必须要知道的。
(一)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自己当孩子。
把孩子当成孩子,大人就会宽恕他们的错。把自己当成孩子,孩子和“孩子”相处平等、自由、活跃,这样孩子们才能主动,主动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孩子一旦主动,就会变得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积极发言、积极合作、积极解决问题、积极创造。
(二)把孩子当成生命,把自己当成引导者。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经常播放一个公益广告,讲的主题是family(家)。其中一个细节是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停地和父母争吵,还撞向房顶。也许大部分家长感同身受。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这一点随着他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愈加明显。他们也急于冲破阻碍,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经历。
为人父母,怕孩子不安全,怕孩子变坏,于是勒令孩子不能出门,写作业,看书,练字。作为老师,我们总认为孩子们一聚堆儿就要办坏事。所谓“无事生非”也就是这样。所以找各种学习任务填满他们的在校时间。当然这样更能让孩子的心安稳下来,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安全,毕竟安全责任大于天。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提倡节假日、星期天,家长能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因为他们本身属于社会,属于大自然。
当然,有两件事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十年后再读陶老的书,与之前的囫囵吞枣读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我们的经历和认识都在发生变化,可教育变了多少呢?其实我们中国的教育八十多年前就是这样的,孩子们死读书,不思考不实践,任由老师填鸭式讲授。八十多年后,我们经常说孩子们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还要创造。然而,我们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教育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以及发展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究其原因,还是“拼命赶考”。如今,在批量生产模式的教育制度下,在流水线作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无法因材施教,因为一切都不允许。大班额情况下一节课一个问题,提问不到一半学生就下课了,我们哪还有时间根据他们的做法去分析,根据他们的思考去引导。谈什么因材施教?
还好,大家都看到了。均衡县验收不就是促使学校正规发展吗?大力提倡教研不正是教育改革的集结号声吗?不断新建的学校不正好能解决大班额问题吗?虽然随着老问题的解决,还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但是已经迈出的脚步告诉我们:只要开始,目标就不远了!